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高考結束,幾家歡喜,幾家愁。
不管怎樣,回家再說,家才是疲憊心靈可以棲息和停靠的港灣。
當大部分學生高考后都有父母的陪同,而廣西桂林有一個女孩卻獨自挑著擔子回家了。
既沒有鮮花,也沒有擁抱。女孩昂首挺胸,動作嫻熟,步伐堅定,肩頭的行李顯得那么輕飄飄。
這一幕被網友拍下來,發布到網上,被官媒爭相轉發,感動無數網友。
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扁擔女孩”姓劉,來自桂林灌陽縣第二高級中學,成績屬中上等。
對于網友的喜愛和關注,劉同學表示很感謝,而對于網友提出的資助意愿,她卻表示了婉拒。
“平時爸爸和哥哥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她和媽媽兩人,媽媽年紀大了,所以暑假她不想離家太遠,選擇留在媽媽身邊。會就近找暑期工的機會,或擺攤賣涼粉。”
她還告訴記者,其實高考結束當天,她是和媽媽一起回家的,而媽媽當時也提了行李,因為走在后面,所以沒有被拍到。
當被問到夢想時,劉同學毫無猶豫地回答說:“我的夢想是讀教育學,當一名老師。”
看得出,劉同學是個十分懂事、有孝心,有主見的孩子。雖然家庭條件有限,但年紀尚小的她卻把握住了生活的選擇權和主動權,對自力更生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這份堅韌和清醒,讓人動容。
不過,6月12日晚,知名教育博主張雪峰卻發文表示:“請記者朋友一定要轉告劉同學,教育學不是當老師的。”對此,劉同學所在高中的校長回應:“我會給予報考指導”。
張雪峰說出這番話之后,評論區炸鍋了。
網友手動捂臉表示,我第一次知道,教育學不是當老師的,孤陋寡聞的我。
也有網友感慨,這就是張雪峰存在的意義。
還有教育學專業的網友現身說法,簡直就是一部血淚史,本人表示無比同情。
可問題是,那么多人居然真的不知道“教育學”不是師范專業,不是教書的專業。
教育學,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專業?
你以為叫“教育學”,就是“去教書”?錯!
你以為是“學怎么當老師”?更錯!
教育學,其實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理論性學科,核心在于“研究教育”,不是“實施教育”。說白了,教育學是研究“老師該怎么教”的,而不是“讓你去教”。
這就像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的區別,你研究醫學理論并不等于能上手開刀。教育學同理,它偏理論偏抽象,是培養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員的,不是面向課堂、面向學生的教師培養專業。
如果想當老師,走“師范類”專業,比如小學教育、學科教學(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才是王道。
看似高大上,實則就業難:教育學不是個例
教育學的問題,并不是個案。一些專業,看起來名字洋氣,聽起來“前景無限”,但其實就業市場并不買賬。
比如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態學、圖書館學、設計……這些專業在招生簡章里講得頭頭是道,動不動就“引領未來教育改革”“支撐國家發展戰略”“面向大數據時代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
可現實呢?很多學生畢業就發現,除了考研、考編,幾乎沒有明確的就業路徑。能不能“對口就業”全憑運氣和關系。
教育學就是典型代表——理論多,崗位少,門檻高,實際需求小。如果你既不是去做研究,又不是走體制內行政,讀這個專業到底能干啥?很多人是進了大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條“就業打問號”的賽道。
所以,別看招生宣傳冊上寫得花里胡哨,關鍵要看市場買不買單。專業再“高端”,沒人要,就是空談。
選對專業,實在太重要
看看“扁擔女孩”的經歷,再看看評論區一堆懵懂的網友,你就知道:高考結束,只是剛上岸,選錯專業,才是真正的漂泊。
專業選錯了,輕則多走幾年彎路,重則悔不當初、重修來路。尤其是像教育學這種“看上去很好”的專業,不了解背后的職業路徑,就極容易踩坑。
但現實是,大多數高中根本沒人教學生怎么選專業。
老師們埋頭抓成績,家長們一知半解,學生們人云亦云。等到大學一開學,才發現自己讀了個“不知道能干嘛”的專業,那種心情,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所以,高中學校必須配備懂政策、懂職業、懂升學的專業指導老師。真正的生涯規劃,不是臨時抱佛腳的“志愿填報講座”,而是一場貫穿高中三年的系統課程。
高考選志愿,不是買彩票。一次“選錯”,代價可能是青春的幾年、乃至未來的方向。
寫在最后
“扁擔女孩”堅韌、踏實,值得被看見,也值得被更好地引導。
她想當老師的心無比真誠,但這個社會不該再讓善良的夢想被誤導、被稀釋、被現實反噬。
只是,很多人還停留在“老師是鐵飯碗”的舊認知中,卻不知道,當老師早已不是一條“輕松上岸”的捷徑了。
說實話,現在選擇當老師,已經不是最好的時機了——
編制越來越難考,招考專業卡得越來越細;
教資越來越卷,光有證還不夠,學歷、年齡、筆試成績、面試能力一樣都不能差;
進了學校更難,學生管教受限,家長干預頻繁,教學任務繁重,背后還有堆成山的材料、檢查和考核。
一份教案改三版,一次評比加三會,周報、月報、績效考評,甚至賬號運營、視頻拍攝,全都壓在一個老師頭上。
“教書育人”的理想主義,正在被現實的“雞飛狗跳”一點點磨平。
想一輩子當老師,沒問題。但你得清楚,這不是一份“上岸即安穩”的工作,而是一份“穩定中透著高壓”的職業選擇。
夢想不是錯,錯的是我們從來沒有告訴孩子們,實現夢想的路徑,是有門檻、有代價、有篩選機制的。
希望“扁擔女孩”依舊可以追夢,但更希望她——看清現實之后,再做選擇。
選擇不怕晚,怕的是一直都沒有選對方向。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