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文脈悠長,在這片熱土上,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以其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頑強的生命力、創造創新的蓬勃活力,正一路秉承傳統、邁向未來……
近年來,安順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立足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加大非遺保護力度,拓展宣傳推廣模式,激活“非遺+”新動能,讓沉睡的文化基因在現代生活中煥發生機。
保護為“本” 深挖非遺本土“根脈”
非遺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中留下的燦爛瑰寶,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生命力?
安順給出了答案: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
政策保障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安順市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多層面促進非遺工作,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同時,安順市還匯聚專家學者,成立學術團體,深入開展非遺資源普查調查,對眾多非遺項目進行細致梳理,全面掌握非遺資源的分布和傳承狀況。
為摸清全市非遺項目“家底”,我市開展非遺項目挖掘搶救,不斷健全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非遺保護基礎持續鞏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0項,省級非遺項目67項,市級非遺項目23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2個,非遺工坊37個。
“安順美食文化源遠流長,這些特色美食不僅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安順文化的生動體現,承載著安順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市文旅局非遺科科長文東平說,為了給安順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力,今年年初我市積極挖掘梳理,將屯堡烤小腸、奪奪粉等83項(86處)非遺項目列入安順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公布。
奪奪粉火鍋
為了更好的保護非遺,安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非遺項目采取出版書籍、數字化采集等方式。目前開展了安順唱書、屯堡山歌、屯堡服飾、安順木雕四個省級非遺項目數字化采集工作。
同時,我市稅務部門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非遺護航計劃”,積極為蠟染、苗繡等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推動非遺產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霸诙悇詹块T的助力下,公司獲得了信用貸款,這筆資金讓我們有底氣培養更多的年輕手藝人?!辨倢幾灾慰h巧手民族蠟染刺繡工藝坊負責人梁海蘭介紹,該工坊將資金投入非遺研學基地建設,開發出蠟染文創、體驗課程等新業態,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傳承為“魂” 拓寬非遺保護“路徑”
非遺項目是安順的“符號”與“象征”,薪火相傳是拓寬非遺保護的路徑。然而,受現代生活方式與文化觀念轉變的沖擊,部分非遺面臨后繼乏人窘境。如何破題?
非遺傳承,關鍵在人。安順市通過構建多層次傳承體系、創新傳承方式、擴大傳承群體,以“活態化”與“年輕化”為核心,讓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路徑,使非遺傳承從“單線傳遞”走向“多元共育”。
小朋友體驗蠟染制作過程
安順市高度重視傳承人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傳承人5人,省級傳承人32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4人。為了擴大傳承人隊伍,我市積極加強傳承人管理和培訓教育。采取多種形式,依托各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工坊、非遺傳承基地等開展帶徒授藝活動,以及舉辦集中培訓班等方式,不斷擴大我市傳承人隊伍。
以針為筆,以蠟為墨,指尖輕捻,蠟液流淌暈染,白布上慢慢暈染出獨屬于蠟染的詩意畫卷……6月7日,在位于西秀區蔡官鎮春暉小區的“繡娘坊”內,一場蠟染人才培訓正在進行。“繡娘坊”負責人、蠟染市級非遺傳承人楊婷婷告訴記者:“繡娘坊作為省級‘非遺工坊’,自2016年3月成立以來,以傳承和保護手工蠟染、蠟畫、苗族手工刺繡等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制作為己任,以坊為基地,不定期地對喜愛這項手工藝的愛好者進行免費培訓,培養潛在的傳承人才?!?/p>
繡娘坊負責人介紹蠟染制作技藝
除了非遺工坊,校園也是培育非遺傳承新生力量的重要陣地。安順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將非遺傳承融入學校教育,激發孩子們對非遺的興趣和熱愛,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生代。“通過學習地戲,我不僅學到更多歷史知識,身體素質也提高了。自從加入地戲社團,每次外出展演,我都為能傳承非遺而自豪。”舊州中學地戲社團學生胡宇晟興奮分享道。
地戲進校園
近年來,我市還通過“線下展示+線上宣傳”方式,拓寬傳承宣傳渠道。通過節慶活動搭建非遺傳承展示平臺,主流媒體與自媒體全方位展示非遺魅力等方式,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讓安順非遺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創新為“翼” 加速非遺融合“破圈”
“咚咚咚咚·····”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鼓點聲,獨具魅力的屯堡地戲唱腔從安順武廟“非遺旅游體驗空間”內傳出,表演者或唱或吼,或舞或斗,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捧場“入戲”。
安順武廟“非遺旅游體驗空間”
安順文廟管理處負責人謝開然告訴記者:“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武廟,2025年元旦節我們積極打造了非遺旅游體驗空間,開展非遺體驗、研學旅游等活動,開發互動性強、體驗感好的項目服務,推進非遺與旅游融合,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p>
近年來,我市積極搶抓建設一流旅游城市重大發展機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深化“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徑,并在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黃果樹、龍宮、天龍屯堡等景區布局非遺體驗空間,將非遺與景點相結合,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安順的非遺創新以“文旅融合”與“品牌輸出”為引擎,通過場景化體驗與全球化傳播,讓非遺從“地域符號”升華為“文化IP”。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安順積極探索“非遺+文創”“非遺+研學”“非遺+紅色文化”“非遺+美食”等新模式,將非遺元素融入生產生活,創新傳承新路子。
蠟染非遺傳承人張娟娟將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結合,推出蠟染發飾、書衣、圍巾等文創產品;木雕傳承人鮑波以地戲人物為原型,創作U盤、書簽等“屯雕”文創,實現文化與實用性的雙重表達;屯堡服飾傳承人凌雨將“鳳陽漢裝”改良為旗袍,既保留傳統元素,又符合現代審美,讓年輕人日常穿著成為可能······近年來,安順市積極引導非遺傳承人、傳承企業、工坊等利用非遺項目資源,結合現代生活需求,衍生、開發出一系列具有現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為現代人所喜愛的非遺文創產品。
跨界融合,業態升級。安順還推動“非遺+演藝”“非遺+影視”創新,如地戲團隊與電影《哪吒2》聯動,打造“跨時空同框”表演;史詩歌舞劇《大明屯堡》在神駿大劇院常態化上演,再現明朝屯墾歷史。此外,當地推出“屯堡·家國六百年”游學線路,串聯地戲教學、面具雕刻等項目,實現“研學+旅游”深度融合。
安順地戲《封神演義之哪吒鬧海》亮相貴陽越界影城
“非遺+旅游”的化學反應在美食領域尤為顯著。屯滋味餐飲店內,一道源自屯堡文化的非遺美食——灌湯豬腳,以其酸湯、清湯、麻辣多種口味征服八方食客。
“沒有文化的產業沒有靈魂,沒有產業的文化不能持久?!蓖捅す鄿i腳非遺傳承人、屯滋味老板劉偉道出成功秘訣,“美食背后是一方文化,希望通過推廣屯堡美食讓屯堡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屯堡文化,用味蕾感受安順魅力。”
更深刻的融合正在安順發生。今年春節假期,非遺融入安順古城,帶動安順古城游客大增。此外,安順地戲受邀到四川累計接待游客126.45萬人次,并連續兩年被新華社《參考消息》關注,已成為安順“非遺+旅游”的一張新名片。同時,虹山湖景區通過高臺地戲與現代演藝的創新融合,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賞。劍門關、江蘇南通、天津、金華等地開展的展演展示,受到當地各級媒體的關注,讓屯堡文化逐漸走向全國。
屯堡文化鄉村展演活動
在安順,蠟染不再是布上的圖案,而是可觸摸的文化記憶;地戲不再是舞臺的表演,而是可體驗的生活場景;屯堡文化不再是歷史的符號,而是可傳承的精神基因。在這片土地上,非遺正以煥新姿態,書寫著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聲明
以上信息來源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
記者@胡典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