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科技圈,最魔幻的場景莫過于此:造電腦的聯想、造手機的小米、造車的小鵬蔚來,齊刷刷端出了自研的3nm、5nm芯片。
要擱五年前,誰敢想車企能跟芯片巨頭掰手腕?可現實就擺在這——聯想YOGA平板用上了自研5nm十核處理器,小米3nm玄戒O1芯片性能直逼蘋果A18,小鵬圖靈芯片單顆算力頂三塊英偉達Orin-X,蔚來神璣NX9031更是塞進500億個晶體管。
網友們直呼"芯片什么時候變白菜了",這背后藏著整個行業游戲規則的巨變。
要理解這波"全民造芯"潮,得先捋清楚造芯片的難度進化史。早年間芯片行業玩的是IDM模式,英特爾那樣從設計到制造全包圓,難度堪比讓一個人又當建筑師又當包工頭,還得自己燒磚和水泥。
直到臺積電開創代工模式,把產業鏈切成設計、制造、封測三段,這才讓華為、高通們能專注畫圖紙,把燒磚的活甩給臺積電。可即便如此,設計芯片仍像手工打造超跑,得從零開始調校每個零件。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ARM架構普及后。這家英國公司把芯片設計拆解成樂高積木——CPU、GPU、NPU各種模塊像零件庫一樣擺在那,企業需要啥直接拿授權,再像搭積木一樣拼起來。蔚來造車規級芯片?直接買ARM的汽車電子IP核。小米做手機芯片?ARM早就備好了移動端架構套餐。設計圖紙畫好后,往臺積電生產線上一扔,坐等收貨就行。說白了,現在造芯片就像訂制西裝,量體裁衣的活交給專業裁縫,自己只需選面料和款式。
人才流動更是給這波造芯熱添了把火。過去十年芯片產業爆發式增長,培養出的工程師比芯片上的晶體管還多。這些人才在產業鏈各環節流動,讓車企都能攢出芯片團隊。小鵬搞自動駕駛芯片,直接從傳統芯片廠挖來架構師;蔚來招攬芯片團隊,轉頭就開發出車機處理器。就像會開挖掘機的人多了,修路工程自然遍地開花。
不過別看現在3nm芯片滿天飛,就覺得造芯成了大白菜。門檻降低不等于技術含量縮水,ARM提供的只是基礎模塊,要把這些模塊調校出高性能,考驗的是真功夫。小米玄戒O1能PK蘋果A18,靠的是在ARM架構上做了深度魔改;小鵬圖靈芯片算力爆炸,背后是自動駕駛算法與硬件的高度耦合。更關鍵的是,當大家都能造芯片時,真正的較量才剛開始——就像人人都會用單反相機,但能拍出《國家地理》封面的永遠是少數。
接下來這出戲更有看頭:隨著RISC-V開源架構崛起,芯片設計的"樂高積木"會越來越豐富,造芯門檻可能繼續跳水。但別忘了,當滿大街都是攝影師時,拼的就不是設備而是審美。中國芯片產業要真正站穩腳跟,得在架構創新、生態構建這些硬核領域下苦功,畢竟能買到樂高積木,不代表能造出樂高樂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