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成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 "盆地居民",我總被云南同事調侃:"你們天天吃火鍋,該去大理洗洗肺了。"
上個月請了年假,我帶著父母坐高鐵直奔大理 —— 成都到大理的高鐵,穿過橫斷山脈時手機信號斷斷續續,倒讓我好好看了場云卷云舒。
第一站:會呼吸的老城墻
大理的 "古" 是嵌在石板縫里的。我們第一站沖到大理古城,南城門斑駁的城墻磚上還能摸到明代重修時的糯米灰漿。文獻樓前的老槐樹據說栽于清道光年間,枝干橫斜著探進茶鋪二樓,游客捧著烤乳扇坐在樹影里,恍惚間像看見馬幫在此歇腳。
崇圣寺三塔比照片里更震撼。主塔千尋塔通體白色,16 層密檐帶著唐代磚塔的渾厚,塔基東南角有塊風化的 "永鎮山川" 石刻。最神奇的是三座塔在明代地震中傾斜后竟自行回正,我繞著塔基轉了三圈,至今想不通其中力學原理。
第二站:藏在乳扇里的風花雪月
成都人嗜辣,但大理的酸辣讓我的味蕾換了頻道。人民路口的涼雞米線,白瓷碗里米線裹著花生醬,雞絲、豆芽、胡蘿卜絲碼得整整齊齊,澆上木瓜醋瞬間激活鮮味。父親連吃兩碗,抹著嘴說:"比成都甜水面還開胃。"
喜洲古鎮的破酥粑粑顛覆了我對面食的認知。白族阿姐用三層炭火烤制,面皮酥得掉渣,玫瑰紅糖餡燙嘴卻停不下口。更絕的是周城扎染坊旁的酸辣魚,洱海鯽魚浸在木瓜熬的酸湯里,薄荷葉的清涼中和了糟辣子的沖勁,連魚骨都被我們嗦得干干凈凈。
第三站:流動的非遺密碼
大理的房子會講故事。在嚴家大院看 "三坊一照壁" 格局,照壁上的山水畫竟用碎瓷片拼成;喜洲董家老宅的六合門雕著二十四孝圖,推開時 "吱呀" 聲讓人想起《五朵金花》電影里的對歌場景。
周城的扎染讓我母親著了迷。白族阿奶教我們用板藍根染布,棉線扎出蝴蝶紋樣,浸染六次才得到深淺漸變的藍。看著晾曬場的萬片藍布隨風起伏,突然理解什么叫 "蒼山雪,洱海月,扎染藍"。
三個疑問,大理朋友能解解惑嗎?
在大理待了七天,我們環洱海騎行 60 公里,爬了蒼山玉帶路,拍了 500 張照片。可有些事我們實在想不通,大理的朋友能說說嗎?
崇圣寺千尋塔為何用空心結構?
西安大雁塔是實心磚塔,同時期建造的千尋塔卻是 16 層空心設計,地震時反而更穩固。是唐代工匠考慮到大理地處地震帶?還是為了減輕塔體重量?《南詔野史》記載建塔時 "役工匠七百七十萬",這樣的設計在當時如何實現?
白族扎染為何只用植物染料?
現代化學染料更易固色,但周城扎染坊堅持用板藍根、紫草、核桃皮等天然材料。大理市非遺中心資料顯示,這種傳統從南詔時期延續至今,是因為植物染料更適應高原氣候?還是白族特有的生態智慧?
本主廟里的塑像為何多持兵器?
成都廟宇神像多是慈眉善目,而喜洲本主廟里的九壇神個個握刀持戟。云南民族大學教授論文指出,這源自白族 "本主即戰神" 的信仰,但為何要把村寨保護神塑造成武士形象?與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馬幫文化有關嗎?
回成都的動車上,母親翻著扎染方巾說:"等板藍根開花時,我們再來染次布吧。" 這座風花雪月的古城,既有蒼山洱海的壯美,又藏著千年南詔的秘密,確實值得一來再來。
那些屋檐下晃動的甲馬紙,巷道里飄著的乳扇香,或許就是大理留給旅人的通關謎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