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者私信我,說自己入職三年,每天最早到最晚走,領導交代的任務從沒推脫過。結果部門競聘,輸給了一個比我晚來半年的同事。
領導說我‘踏實可靠’,但‘缺乏管理思維’。我不懂,老實干活錯了嗎?”
我回復這個粉絲:“你沒錯,但職場晉升的本質,你沒有看透。”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那些升得快的同事,往往不是PPT做得最漂亮的,也不是加班最狠的。他們可能聚餐時總坐在領導旁邊“隨口提建議”,可能總能把瑣碎工作包裝成“創新成果”,甚至敢在會議上公開反駁領導——最后反而被夸“有魄力”。
提拔是資源爭奪戰,不是謙虛推讓的時候,盡量不要太老實。
一、為什么“太老實”注定吃暗虧?
某大廠HR朋友透露過一個數據:內部晉升名單里,60%的人曾在過去一年主動爭取過“非職責內資源”——比如牽頭跨部門項目、申請額外預算試錯新方案,甚至私下向高層匯報工作。
職場上,很多人之所以在提拔時吃虧,是因為沒有躲開下面三個誤區。
誤區1:等領導“看見”你
同事小李每天默默改方案到凌晨,同事小王每周寫郵件總結“個人貢獻+業務建議”。年終述職時,領導對小王的印象分是小李的三倍——因為人的記憶需要錨點,而沉默是最容易被覆蓋的背景音。
誤區2:回避沖突就是高情商
某次產品會,技術總監堅決反對市場部的方案。眼看要僵持,員工C突然說:“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能不能把技術難點拆成AB兩個版本,先用A版測試市場反饋?”沖突立刻轉化成“創新機會”,三個月后C成了新項目組長。
誤區3:謙虛=美德
領導問“誰能負責新項目”,老實人低頭盤算自己夠不夠格,聰明人已經站起來說:“我研究過類似案例,這是可行性報告。”
殘酷現實:職場沒有“按勞分配”,只有“按能見度分配”。
二、破局法則:做個“不老實”的聰明人
1、把工作當成產品來營銷
前段時間,在某視頻平臺刷到,一個非常有名的銷售主管每次匯報都用數據對比:“上月銷售額100萬(行業平均80萬)”,但真正打動高層的是一句:“我梳理了客戶復購率低的痛點,建議用5%利潤成立用戶體驗基金”——把“做了什么”變成“還能做什么”**。
這些技巧多么好復制,你也可以定期給領導發“戰報郵件”,標題比如用《用三個動作,把退貨率從15%降到9%》,你看看領導對你的印象會不會大改觀。
2、學會“向上借勢”
前兩年某創業公司總監親口說:“我提拔下屬的標準就兩條:能不能幫我分擔壓力,能不能給我長臉。”
比如,接到重要任務時,別只說“保證完成”。嘗試說:“我需要申請XXX資源,預計能達到XXX效果,您看是否需要調整優先級?”——瞬間從“執行者”升級為“決策協作者”。
3、 制造“非你不可”的印象
行政崗的小張,被全公司記住是因為她做了三件事:
把會議室預訂系統從Excel升級成在線表單;
自創《5分鐘高效會議清單》發給各部門;
年會時主動提議:“今年試試用短視頻直播抽獎?”
關鍵:找到別人懶得做、你能做出彩的“邊緣戰場”。
三、真正的“職場老實人”,都在悶聲發大財
看到這里,有人會罵:“這不就是教人鉆營嗎?”
誠然,我不矯情,但我想說個更顛覆的真相:公司里混得最好的,往往是“扮豬吃老虎”的人。
他們嘴上說著“領導英明”,私下早就摸透晉升規則;他們給同事買咖啡“順便”打聽項目進展,轉身就能整合成自己的機會。
某上市公司高管曾酒后吐真言:“提拔誰?當然是既能沖鋒陷陣,又不會功高震主的人。”
所以,下次遇到競聘:
別在述職報告里寫“加班200小時”,改成“通過優化流程,幫團隊節省300小時”;
別等領導問“你有什么優勢”,提前在茶水間“無意中”提起:“最近自學了數據分析,發現咱們部門有個增長點……”
最重要的是把“老實”藏在行動里,把“野心”寫在結果里。
最后說句扎心的話
你知道為什么職場雞湯總鼓吹“是金子總會發光”嗎?
因為說這話的人,要么是已經發光的金子,要么是等著撿金子的老板。
真正的聰明人,早就學會了自己擦亮金子,再把它擺在聚光燈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