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587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大學畢業即失業:硅谷夢想的斷裂面
2025年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曾被譽為“未來工程師”的年輕人,如今卻面臨畢業即失業的殘酷現實,硅谷的璀璨夢想在技術寒冬中支離破碎。
硅谷神話的崩塌
過去,“硅谷”象征著無限可能。掌握編程、刷遍LeetCode,就能叩開Google、Meta、Amazon的大門;幾行代碼,甚至可能孵化出億萬市值的創業傳奇。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的迅猛崛起,重塑了行業格局。大廠縮減招聘,初級崗位幾近絕跡;初創公司資本枯竭,無力吸納新人。
畢業生每天重復著投簡歷、面試、被拒的循環,甚至四輪面試后,也可能因公司凍結編制(HC)而功虧一簣。
數據顯示,美國每年約有10萬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但穩定就業的比例不足20%。
即使是頂尖名校的學子,也需投出數百份簡歷,才能換來一次面試機會。
一位科技巨頭招聘負責人坦言:“2021年我們還在校招時爭搶人才,如今卻格外謹慎。Gen AI經驗幾乎成了簡歷的‘金光’。”
就業困境的根源不僅是崗位減少,更在于教育體系的遲緩。
大學課程仍聚焦于傳統計算機科學,如體系結構、編譯原理,卻鮮有涉及主導行業變革的大語言模型(LLM)訓練與部署。
學生們發現,課堂所學與市場需求脫節,只能通過自學、抱團或付費網課追趕潮流。
然而,市場反饋冷酷:“你不夠格。”
這場技術范式的轉移速度,遠超學校調整課程的步伐。畢業生被困在知識與現實的夾縫中,求職之路充滿挫敗。
路徑重塑:求職游戲的新規則
傳統“學分+刷題+進大廠”的求職路徑已近失效。
企業如今青睞“差異化”人才:不僅要會寫代碼,還要展示能落地的個人項目、創業經歷或AI Agent demo。這些要求對多數學生而言遙不可及。
信息透明加劇了競爭。
小紅書、LinkedIn、微信群中,求職機會瞬息傳播。每條求職帖下,評論區擠滿分享面試題、內推鏈接或簡歷“包裝”技巧的留言。
規則公開,勝者卻更少。
在就業寒冬中,求職變成了一場“選錯也得選”的博弈。
英偉達因AI熱潮和高薪資成為首選,但其高門檻讓簡歷如石沉大海。Google仍是國際學生爭取綠卡的穩定選擇;Meta因裁員和高壓力被視為“高薪高風險”;亞馬遜與TikTok則因面試不確定性令人疲憊。
對于持F1簽證的國際學生,身份焦慮更為沉重。
OPT一年的倒計時如定時炸彈,找不到工作便意味著回國,即便已投入數十萬美元學費。
主動突圍:從求職到自我迭代
面對困境,畢業生開始重塑自我。
有人轉向創業,基于Gen AI開發Agent產品;有人深耕大模型訓練,沖擊高門檻技術領域。
正如一位同學所說:“既然按部就班行不通,那就主動出擊。”2025年或將成為AI Agent落地的元年,市場在變,機會也在變,只是它不再垂青象牙塔里的守望者。
下一代的命題:迭代,而非就業
這一屆畢業生并非不努力,而是恰逢技術轉型、經濟波動與移民政策收緊的交匯點。他們不是被淘汰,而是被迫成為適應新規則的先鋒。
求職不再是終點,而是不斷定位自我、更新技能、重寫職業腳本的起點。
這是一個沒有現成路徑的時代,但也正因如此,真正的變革者才有了崛起的空間。
2025年的畢業生,或許將成為AI時代的第一批定義者。
近期發表
匯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帶你深度游世界】
喜歡就點“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