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診室里,陳春蓮主任經常用這樣一個比喻:"強迫性思維就像一位不請自來的客人,你越是用力趕它走,它越是賴著不走。"這句話讓許多飽受強迫思維困擾的患者恍然大悟。29歲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因為反復出現的"自己會傷害家人"的強迫念頭而痛苦不堪,越是試圖壓制這些想法,它們就出現得越頻繁。
陳春蓮主任指出,與強迫思維對抗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的大腦有個奇怪的特點:當你命令自己'不要想北極熊'時,北極熊的形象反而會不斷浮現。"在臨床實踐中,她發現強迫癥患者最常陷入的誤區就是試圖完全消除這些不想要的思維,結果卻陷入了"思維-壓抑-更強烈反彈"的惡性循環。
針對這種情況,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發展出一套"接納-重構-轉移"的治療方案。陳主任首先會幫助患者理解,強迫思維只是大腦"安全警報系統"的誤報,就像煙霧探測器有時會對蒸氣過度反應一樣。"重要的不是警報本身,而是我們如何應對這個警報。"在治療中,她會引導患者練習以觀察者的姿態看待這些念頭,給它們打上"這只是強迫思維"的標簽,而不是被其內容牽著走。
32歲的張先生通過這種訓練取得了顯著改善。他曾因反復懷疑自己沒鎖門而不得不折返檢查十余次。在陳主任指導下,他學會了用"我的強迫思維又來了"來替代之前的災難化聯想,并嘗試延遲或減少檢查行為。三個月后,雖然偶爾還是會出現懷疑的念頭,但已經不再影響他的正常生活。
陳春蓮主任特別強調,與強迫思維和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建議患者可以像學習一門外語那樣,每天進行"思維解離"練習:把煩人的念頭想象成電臺里的背景雜音,承認它的存在,但不必調高音量去仔細聆聽。同時培養正念冥想的習慣,幫助大腦建立新的思維習慣。
"強迫思維就像心理上的慢性病,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根治它,但完全可以學會與之共處。"陳春蓮主任說。在診室的沙盤前,她常對患者說:"當你不再把強迫思維當作必須消滅的敵人,它反而會慢慢失去對你的控制力。"這種認知轉變,往往正是康復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