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題為“恢復土地,釋放機遇”,強調健康土地在提供食物、水資源、就業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消除貧困、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2024年10月2日,游客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中體驗越野摩托(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中國憑借多年的治沙努力,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同時,中國積極與國際社會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從助力非洲“綠色長城”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到與中亞國家攜手應對咸海生態危機,中國治沙智慧為全球防治荒漠化注入信心和動力。
荒漠化影響全球近一半人口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是當今時代最緊迫的環境挑戰之一,被稱為“地球癌癥”。荒漠化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人類活動包括農田和牧場擴張、工業和城市化、礦產和能源開發等。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秘書處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多達40%的土地已經退化,影響到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健康的土地不僅為人們提供食物、住所,也為全球經濟的繁榮提供了支柱。反之,荒漠化不僅嚴重威脅全球生態環境安全,也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荒漠化不僅會造成農業減產,威脅糧食安全,還會造成水質和水供應情況惡化,影響水安全。水安全狀況惡化又可能導致傳染病滋生,威脅人類健康。荒漠化還會加劇氣候變化,森林砍伐、泥炭地變干、過度耕種和放養等都可能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加劇氣候變化。
荒漠化還可能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系統失靈;增加沙塵暴、洪水和山體滑坡風險;讓更多的人直接接觸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影響人類身心健康;引發暴力沖突,破壞社會經濟穩定……
多管齊下治理荒漠化
2015年,荒漠化防治納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形成了防治荒漠化的全球共識。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騰格里沙漠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2024年5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術中的典型代表,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墻,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減風力,使之無力攜走疏松的沙粒。低覆蓋度治沙技術的理論依據則是“仿生學”與“點格局”原理,營造適宜當地自然植被覆蓋度的固沙林。
在水資源緊缺的荒漠化地區,人們開發出多種水資源管理方式,如節水、凈化水再利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或直接利用海水灌溉鹽生植物等。
治沙的“終極目標”是把“沙”變成“土”,形成珍貴的“沙漠皮膚”——生物土壤沙結皮。當前,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即通過在沙面接種藍藻、地衣、蘚類等隱花植物促進生物土壤結皮形成,正成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公約》秘書處今年4月發布的公報說,恢復退化土地不僅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也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廣泛收益。《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指出:“恢復后的土地蘊藏著無限潛力,現在正是我們釋放這些機遇的關鍵時刻。”
中國治沙智慧惠及世界
作為荒漠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及“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塔克拉瑪干沙漠實現3046公里生態屏障全面鎖邊“合龍”,正是中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的生動縮影。
這是2021年9月29日在烏茲別克斯坦穆伊納克拍攝的擱淺在咸海的廢棄船只。新華社發(扎法爾攝)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動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造福世界。咸海處于亞歐大陸腹地,地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人類活動用水激增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咸海面積急劇縮小。通過聯合科學考察、鹽堿地治理、建設節水棉田示范區等多種形式,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科學家合力探索咸海生態危機的解決之道。
非洲“綠色長城”是一條橫亙非洲、阻擋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向南侵襲的綠色防護帶。近年來,依托位于肯尼亞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中國為這一計劃提供科技支撐,借鑒“三北”防護林工程成功經驗,推動當地有針對性、系統性地展開荒漠化治理。
防治荒漠化,中國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開設培訓班、舉辦國際沙漠論壇、成立跨國防沙治沙中心……中國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注入新動能,為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2024年,蒂奧在沙特阿拉伯參觀《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中國館時,高度贊賞防治荒漠化的中國方案把長遠規劃目標與有效方法措施相結合,把生態效益與經濟利益相結合,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知識相結合,通過積極行動讓土地真正恢復健康。(新華社記者張曉茹)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全球生態治理的行動坐標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這一國際日的設立,源于人類對土地退化危機的深刻反思——全球3600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相當于愛爾蘭國土面積的消失。在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壓力下,土地荒漠化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生態癌癥”,而這一紀念日的設立,正是為全球生態治理標注出清晰的行動坐標。
荒漠化:生態系統的系統性潰敗
荒漠化并非簡單的土地沙化,而是氣候異常與不合理經濟活動共同作用下的土地退化過程。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定義,干旱、半干旱及亞濕潤干旱地區因風蝕、水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導致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下降,均屬荒漠化范疇。這種退化具有顯著的連鎖效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態難民”危機、中國北方沙塵暴南侵、中亞咸海生態災難,均是荒漠化引發的典型案例。
全球荒漠化地圖顯示,受影響國家超過100個,9億人口直接面臨生存威脅。在撒哈拉地區,20世紀70年代的特大干旱導致20萬人死亡、數百萬頭牲畜消失,3500萬人被迫背井離鄉。在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曾達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威脅之下。這種生態災難不僅摧毀耕地與牧場,更引發貧困、社會動蕩等次生危機,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
中國方案: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面對荒漠化挑戰,中國以“科學治沙、系統治理”為核心,構建起全球最完整的荒漠化防治體系。通過《防沙治沙法》等法律保障、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遙感監測等科技支撐,中國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庫布齊沙漠治理堪稱典范:通過“鎖邊林帶”技術固定流動沙丘,利用光伏板基座蘆葦平鋪固沙,結合生物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使5年間流動沙丘面積減少49萬畝,重度沙化土地減少114.7萬畝。這一成果被聯合國環境署認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技術創新是中國治沙的核心驅動力。AI全自動播種機器人、遙控自走式履帶沙障鋪設機等智能化裝備,使治沙效率提升數倍;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通過接種藍藻、地衣等隱花植物,在沙面形成“沙漠皮膚”,有效固沙并恢復土壤功能。這些創新不僅實現生態修復,更催生出沙生植物種植、光伏治沙等綠色產業,形成“生態+經濟”雙贏模式。
全球行動:從共識到協同的治理革命
荒漠化治理需要全球協同。2025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題“恢復土地,釋放機遇”,強調通過土地恢復創造就業、保障糧食安全、支持氣候行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推動的“干旱韌性國家行動計劃”,已支持70個干旱多發國家制定針對性方案。中國提出的“科學治沙,興業利民”理念,為全球提供了“生態治理+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范本。
國際合作中,技術共享與資金支持至關重要。以色列的滴灌技術、蒙古國的草原輪牧制度、澳大利亞的沙丘穩定技術,均通過聯合國平臺實現跨國傳播。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開展的“綠色長城”項目,借鑒三北防護林經驗,在薩赫勒地區種植防護林帶,有效遏制撒哈拉沙漠南侵。這種“南南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生態治理格局。
未來之路: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
荒漠化治理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這需要從政策、科技、公眾參與三個維度持續發力:完善土地退化監測體系,將荒漠化防治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推廣節水農業、光伏治沙等低碳技術;通過教育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治理網絡。
在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荒漠化治理已超越環境議題,成為關乎人類文明存續的戰略選擇。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存在,不僅是對歷史的警示,更是對未來的承諾——當每一片沙漠重現綠意,當每一位“生態難民”重歸故土,人類終將證明:生態治理的奇跡,始于一個紀念日的覺醒,成于一代代人的堅守。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