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通貨緊縮通常有哪些辦法?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5年2月至5月,CPI物價指數已連續4個月同比負增長。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連續4個月的負增長,已處于技術性通貨緊縮的邊緣。
那么,在全世界范圍內,有哪些通用的應對辦法呢?主要包含約3個思路,涉及4個方面。
所謂通貨緊縮,主要指物價同比負增長,本質是價格問題。而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價格疲軟意味著要么供給過剩,要么需求不足。因此,從國家層面應對通貨緊縮,思路上可從供給端或需求端著手。
從需求端解決問題,最常見的辦法是政府增加財政支出。各國普遍通過中央及地方政府增發債券、擴大財政赤字的方式,加大資金投入。政府支出增加,會帶動社會總需求增長,促使價格回穩,這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除政府需求外,社會需求還包括企業、個人和家庭。要刺激其消費,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直接給退休人員、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加薪等方式,受國內國情限制,實施難度較大;相比之下,降低稅費支出更為可行。因此,降低企業和個人家庭稅負,增加其資金留存,提升購買力,是全球通用的第二個辦法。
此外,部分國家如美國、歐洲,以及中國的澳門和香港,曾通過發放消費券或現金的方式刺激消費,這與降稅原理相同,但直接發錢在中國因國情所限,實施難度更高。
從供給端來看,物價疲軟源于供大于求,此時需淘汰落后產能,避免行業內卷。當前中國物價疲軟與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密切相關,例如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價格戰。過去,中國造船、汽車、鋼鐵、電解鋁、玻璃等行業,都曾因產能過剩陷入價格戰,導致行業虧損。解決辦法雖明確,但實際操作中,關閉企業會引發就業、地方財政收入和GDP增長等問題,歐美國家較少采用,而中國在必要時曾有過相關實踐經驗。
除了供求兩端,從交易環節的貨幣角度思考,降息是重要手段。降息可降低資金使用成本,銀行儲蓄回報率下降,促使部分資金流向消費和投資領域,有助于緩解通貨緊縮和物價疲軟。同時,降息會增加市場資金供給,提升市場資金總量,推動價格回升。盡管降息無法立竿見影,但如日本長期實行低息政策,對緩解物價下行壓力效果顯著。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