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致同舉辦“破局·立勢·共生——民營經濟新質躍遷的多維賦能”媒體分享會,聚焦民企轉型、融資及出海熱點。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融資難始終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瓶頸,不僅嚴重阻礙了企業轉型升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致同審計合伙人王娟就此與記者深入探討,系統提出了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的路徑選擇,并對構建多方協同的信用體系建設給出了專業建議。
民企融資呈結構性分化
王娟在采訪中指出,不同類型的民營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一些企業處于長周期行業,其生產周期較長,導致貸款期限與實際需求不匹配,迫切需要更靈活的展期或續貸政策。另一些企業則屬于科技產業,由于研發周期長且風險較大,其融資需求難以適應傳統信貸模式,亟需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支持。
她還強調,民營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普遍面臨較高的貸款利率和附加條件,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信用增級措施,這些企業往往需要承擔更高的融資成本。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取信貸支持的難度明顯大于國有企業。王娟還表示,IPO融資目前仍存在較高準入門檻,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渠道尚不夠暢通,導致民企的融資來源較為單一。
完善民企信用體系須多方協同
王娟指出:“財務透明度直接影響著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任程度以及融資決策,財務信息披露的程度和質量越高,尤其是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狀況等關鍵信息的透明性,能夠顯著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提升資本市場評估企業價值與潛力的機會。”
她認為,破解民營企業融資困境、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提升財務透明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這一過程需要企業、政府、審計機構等多方協同發力。同時她也強調,企業需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提升財務人員專業能力,同時應合規經營、合規納稅,積累優質信用記錄等。
在政策層面,應進一步整合工商、稅務、司法、金融等多部門信息,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企業信用數據的互聯互通。此外,還要建立信用獎懲機制,圍繞“信用+審計”主題大膽探索,對于守信企業要給予獎勵,提升審計監督的公信力。
王娟以資本市場實踐為例指出,自注冊制改革推行以來,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在此背景下,民營企業通過提高財務透明度,顯著提升了融資成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