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關系中,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人?
明明想要你的陪伴,可話到嘴邊又咽去了,繼續一個人悶著不高興;
你忘記了TA的生日,TA明明很生氣,卻裝作若無其事;
經濟上遇到一些困難,想向你尋求幫助,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口。
我把這樣的人稱為「表達需求困難者」,他們總是不自覺陷入一個怪圈——“明明渴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卻又無法開口表達,寧可憋出內傷”。
對他人有需要再正常不過,但為什么有些人,面對最親密的人也沒辦法提要求?他們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如果你或者你的伴侶也是這樣的「表達需求困難者」,或許這篇文章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表達需求為什么這么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無法表達需求是一種典型的防御機制——壓抑和否認。
當事者能夠隱隱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但因為激發了一些不舒服的負面感受,不允許自己去表達和體驗。
一般來說,需求帶來的負面感受有兩類:
1. 害怕沖突
表達需求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因為主動權掌握在對方手上,這意味著你是有可能被拒絕的。
但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期有過需要被滿足的積極體驗,那他是能夠應對這種恐懼的,因為他心里會有這樣的信念——“我的需求是可以被滿足的”、“即使被拒絕了也沒關系”。
而對于另一類人來說,這樣的恐懼足以將他“淹沒”——我的朋友小徐跟我講述過他小時候“需求被拒絕”的故事:
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小徐放學路上看到路邊有人賣棉花糖,就吵著要吃。
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父親堅決拒絕了他的要求,看他哭鬧個不停,還把他暴揍了一頓。
從那以后,小徐變得“懂事”多了,再也不敢隨便提要求了。
后來小徐上了中學,想要一臺自己的電腦,便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如果期末考試考第一,能不能給他買一臺。
那個時候,他已經不再相信別人會無條件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早早學會了利益交換的方式。
現在看來不免讓人有些心痛,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殘忍的事情。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初的安全感來源,而最愛我們的人就這樣用暴力遏制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敢相信誰呢?
《親密關系》一書中寫道:
“我們小時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有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讓我們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好像會死掉,或受到重大的傷害。”
由于童年的痛苦經歷,「表達需求困難者」內心深處已經根植了有這樣的信念——“表達需求是很可怕的”。他們將“提出需求”和“發生沖突”緊密地綁定在了一起。
在他們剛剛察覺到自己的需求時,潛意識就搶先一步感受到了這些恐懼,立刻發出“停止”的信號——“還是不說了吧”。
于是,他們就這樣被想象中的恐懼“打敗”了。
2. 羞恥感
除了恐懼沖突外,有些人面對自己的需求會有一種很強的羞恥感,這往往與童年時期的“親職化”經歷有關。
親職化概念最早在1967年被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等人提出,指的是孩子被迫承擔起了原本需要父母承擔的責任,比如支持照顧和溫暖關懷。
“親職化”的小孩,他們的父母由于種種原因——比如情緒上的不穩定、身患重病或是經濟窘迫,迫使孩子過早地懂事,在年幼的時候就必須要承擔很重的義務。
比如李雪琴就是這樣。
初中時,父親生意失敗,欠下巨額債務跑了,剩下她和母親兩個人過生活。
面對情感脆弱、時刻“爆發”的母親,李雪琴變得戰戰兢兢,逼迫自己成為一個大人。在本應該叛逆的年齡,卻成了“媽媽的媽媽”,照顧著壞情緒的母親。
長大后李雪琴這樣自嘲:“我媽是我帶大的。”
從家庭遭遇變故開始,她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很少拒絕朋友、親人對她的要求,總是希望讓別人滿意。哪怕是賺錢,她也是想著希望父母過上好的生活,“讓他們在老家住上大房子”。
把孩子變成"照顧者",實際上是一種潛藏的傷害。他們潛意識里會有這樣的認知——
我的需求是不重要的,甚至不應該存在;
我應該優先滿足別人的需求;
我的價值就在于滿足別人。
因為真實的自我從來沒有被看到過、被滿足過,他們本質上是非常嫌棄自己的,所以這些人的內心深處,有著深深的生而為人的羞恥感。
對自己的羞恥,讓他們不敢心安理得地接受被愛,不敢麻煩別人;讓他們習慣性地忽視自己,看不到自己。
所以即使進入親密關系,他們也很難承認有依賴他人的需要,大多數會沿襲自己一貫的“照顧者”角色。
于是從小到大,他們都在忙著照顧別人,而自己的需求就這樣被壓抑了。
被壓抑的需求,不會憑空消失
但這些被壓抑的需求,真的可以完全忍住、化于無形嗎?
其實很難。
心理學有個詞叫「見諸行動」,這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一種不成熟的防御機制,是指當我們內在有某個情緒,但是不能直接說的時候,會通過一些行動表達出來。
在「表達需求困難者」身上,這些行動,往往是“變形”的。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指責和憤怒——
我相信很多人對于這些場景都不陌生:
明明需要對方多陪陪自己,話說出口就變成了——“你為什么對我這么冷漠?”
明明希望對方可以分擔一部分家務,話說出口就變成了——“我每天上班這么累,你一點也不關心我!”
很多人擅長用這種方式,畢竟通過指責可以體會到“我優于別人”的優越感,這樣就避免了被拒絕造成的自戀受損。
而如果一個人是因為恐懼沖突而造成表達困難,他更會傾向于采取回避的方式,也就是“無聲地抗議”——
我曾經有個男朋友就是這樣,那時我們剛在一起不久,還處在熱戀期,他卻頻頻離家出走。
我很困惑,也很崩潰。
后來深聊了幾次,我才知道那段時間他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壓力,希望多一些獨處的時間,但又不知道怎么跟我說,只好選擇冷處理。
但是,他用離家出走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怎么可能明白呢?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關系中出現問題,直接說出來是最高效的解決方式。
但由于過去的一些負面經歷,「表達需求困難者」選擇了干脆不交流,只在忍不住的時候發泄下情緒,攻擊也好,冷漠也好,都是在用行為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這樣的方式,對方根本無法接收到你的需求信號,反而會破壞關系,讓雙方都陷入痛苦當中。
如何把需求說出口?
如果你是關系里那個無法表達需求的人,如何才能克服恐懼,把需求說出口呢?
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 改變認識,讓錯誤的假設“倒塌”
“說不出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心里那個根深蒂固的假設——“我的需求一定會被拒絕,所以表達需求是可怕的、是讓人羞恥的”。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這個假設再去控制和阻礙你。
你可以跳出來,試著對這個假設進行一些拆分和思考:
“我的需求一定會被拒絕嗎?”
——“不一定。”
“那這個假設是基于客觀事實還是我的想象”
——“我的想象。”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象”
——“基于我過去的經歷。”
這樣你就會意識到,自己腦海里的假設是錯誤的,是一種過去經歷遺留下來的恐懼情緒。
它就像一個盡職盡責的保安,曾經保護了弱小的我們。但終有一天,我們要掙脫它的懷抱,開始新的旅程。
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全新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長大了,即使對方拒絕,我們也有能力保護好自己。
2. 改變行動:小步子嘗試,給自己積極反饋
習慣的力量很強大,很多時候,即使我們認識到問題所在,卻還是卡在行動這一環。
心理咨詢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針對“如何改變”提出了“小步子原理”的建議: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變的路上邁出小小的一步,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功。通過不斷獲得小的成功來積累經驗的好處,從而為下一個行動提供動力。”
你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練習提出自己的需求:
“你可以幫我洗個蘋果嗎?”
“這個周末我有點累,我們就呆在家里吧。”
“我最近工作壓力很大,希望可以跟你聊聊。”
但你要記著,反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說出口”的行動,明確這一點可以減少心里的恐懼。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個讓我們獲得最終成功的策略,而是一個讓我們有所行動的策略。畢竟,行動才是所有改變的開始。
如果你是關系的另一方,面對不擅表達需求的伴侶,我也有一些建議給到你:
1. 照看好自己,停止自我苛責。
我非常理解,在關系中感受不到“被需要”是一種很糟糕的感覺,容易讓人陷入自我苛責:
“一定是我做的不好,沒有給對方足夠的安全感吧。”
“一定是我不夠細心,沒有察覺到對方的需求。”
但你要清楚,這是對方過去的創傷造成的問題,不信任你并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當你陷入自我苛責,就更難去覺察到對方的需求了。我們必須首先照看好自己,這樣才有多余的精力去關照對方。
2. 為對方提供安全感。
對于「表達需求困難者」來說,由于過去的經歷,他們內心有很強的不安全感,深知自己的需求是不被接納的。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對方獨立懂事的外表蒙蔽而忽視對他的關心,在他們表現出各種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時,依然選擇接納他。
一段安全接納的關系,是對他內心最好的修復。
關系的本質是連接,無法袒露脆弱,就不會有真正的親密。而表達需求就是在表達脆弱,試著依賴對方。
這并不意味著把安全感交給別人,而是選擇了自我負責,給自己一個機會。
正如《敢于信任》一書所說:
成年人信任、愛與親密的基礎,不是盲目樂觀地認為“你永遠不會傷害我”,而是“不管你如何對待我,我都信任我自己”。
當「表達需求困難者」能直面恐懼并決定承擔相應的后果時,就能走出自我建造的“保護殼”——
那時,他們還有需求,但不會再用破壞性的方式去表達;
他們相信自己,所以也能相信對方;
于是,兩個真實的自我得以觸碰,他們終于擁有了真正的親密關系。
作者:寒冰 / 編輯:昱軒、蘇小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看見心理(ID:kanjianxinli1),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里是由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創立的心理平臺,提供專業心理內容與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