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思享匯”學術研討活動舉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原書記、福建省教育廳原廳長黃紅武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集群涌現順應了面向應用的知識迭代、勢在必行的學科交叉、亟待轉變的培養理念、值得探索的治校改革等深刻的時代之需。
黃紅武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集群涌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建設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是改進傳統辦學模式、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重大實踐,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轉型和歷史性變革,符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要,值得教育界高度重視和支持。
以下為黃紅武發言節選: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主陣地,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迫在眉睫。
1.面向應用的知識迭代和AI賦能倒逼大學生態系統創新。工業化時代那種以標準化、規模化為特征的教育模式,已不適應數字化的教育需要。未來的教育必須轉向個性化創新培養,激發學生的內在覺醒和創造力。教師角色需要從知識權威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教學重點應從知識灌輸轉向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課程體系必須保持基礎理論與前沿應用的動態平衡;實踐導向的教學方法將成為縮短知識迭代滯后的關鍵。同時,AI輔助工具等技術手段的運用,將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這種教育生態的重構,最終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不確定性、持續創造價值的個性化人才。
2.交叉融合驅動大學學科組織范式創新。現代社會的知識創新已從單一學科導向轉向問題驅動的跨學科協作,這一轉變對傳統大學的學科架構提出了嚴峻挑戰。新型研究型大學應運而生,它們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量子信息等交叉前沿領域,構建起基礎研究與應用場景的協同創新平臺。這種新型知識生產模式打破了學科壁壘,要求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相應調整。課程設置需要重組模塊,評價標準需要創新,學術單元需要重新配置,在保持學科知識系統性的同時,嵌入真實場景中的復雜問題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問題解決能力,實現從培養“學科專家”到塑造“問題解決者”的轉變。
3.科技創新使命牽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破解“錢學森之問”的關鍵在于遵循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雙重規律。深圳理工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實踐表明,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辦學特色,構建支撐國家戰略需求的前沿學科集群,可以有效促進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耦合。這種培養模式的創新,其核心是建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雙向貫通機制,讓學生在真實的科研情境中獲得成長。
4.破除科層組織慣性亟需大學治理機制創新。傳統高校普遍存在科層制僵化、學科壁壘森嚴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教育創新的推進。借鑒軍隊“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改革理念,新型研究型大學正在探索組織模式的深度重構。這種“戰區制”改革涉及組織關系的全方位調整:實行大部制、小機關的扁平化管理;二級學院不再以一級學科為基礎,而是圍繞行業需求或重大科技問題組建學科群;系所作為基本學術單元,可以靈活對接多個學院。這種組織創新打破了傳統高校的體制性障礙,建立了適應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新型辦學形態。
從知識迭代到學科交叉,從科技創新到治理變革,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崛起標志著高等教育正在從傳統的“象牙塔”向“社會創新引擎”轉型。這一轉型不僅關乎大學自身的生存發展,更關系到國家創新體系的效能和全球人才競爭的格局。未來的大學將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機構,而將成為創新要素的整合平臺,其核心使命是培養能夠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拔尖創新人才。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基礎與應用、學科與交叉、競爭與學術生態建設、巨額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等多重關系,將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這場變革的成功實施,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學術立會 服務興會 規范辦會 創新強會
微信號 : zggdjyxhwx
網址:https://www.cahe.edu.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