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三十歲前,靠的是天風海雨般的運氣與莽撞沖勁。三十歲后,憑的是定力生根,人脈如藤蔓纏繞。待到四十歲過,氣象便不同了。此時所拼,是“氣質(zhì)”。那氣質(zhì)是什么?說到底,是一個人日積月累、浸透骨髓的“文化氣息”。
中年之人,漸漸褪去了標簽的浮華。不再急切昭告所佩何物、所居何地、所驅(qū)何車。識者漸多,明白那最是令人心折的身份象征,非是外在的披掛,乃是內(nèi)里的蘊藏——舉手投足間,言語談吐里,興趣所鐘處,自然流露的文化品位與精神深度。財富是水面的波光,文化方為沉靜的河床。
中年,是“厚積”的年歲。事業(yè)或有根基,銅錢聲或已漸歇。當物質(zhì)變得唾手可及,人與人真正的分野,便不再是“有無”,而在于“深淺”。這深淺,便是文化。
文化非文憑。文憑是紙上的印記,文化是骨里的回響。它顯現(xiàn)在言語的分寸,那是丈量靈魂的尺子;在情緒的靜水深流,不為風浪所驚;在對生活的洞明,是“懂得”的慈悲。縱使閑話天氣,慢煮清茶,論及孩童課業(yè),也自有一股底蘊透出來。這底蘊,便是文化的底色,是歲月沉淀的微光。
文化氣息,是修養(yǎng)無聲的外顯。中年,恰是“被需要”的峰頂。上有白發(fā)垂垂,下有稚子待哺,職場、家門、人情,千鈞壓于一肩。此時,若徒有物質(zhì)的豐饒,內(nèi)里卻空洞無依,遲早要被這瑣碎的重負碾作塵埃。余華先生講得真切:“人越往后走,越要靠內(nèi)心過日子。”中年的文化氣息,究其根本,是一種對生活深水區(qū)的理解力。宴席燈火中,有人高談闊論如沸水,有人沉默如古井,而令人難忘的,往往是那言談有文采、見解有丘壑、舉止有方圓者——這便是文化氣息的幽光,如古玉,溫潤而攝人。
幸而這氣息,非天生注定,可“養(yǎng)”而得之。在乎,便有轉(zhuǎn)機。
多讀點書。 梁文道先生曾言:“讀書的意義不在于記住,而在于它烙在你的氣質(zhì)里。”那些讀過的書,字句未必記得,精魂卻已悄然融入你的談吐、你的氣場、你生命的格局,如同茶煙染了素衣。
聽點音樂,看點畫。 張大千八十歲筆底猶生煙霞,齊白石七十歲方聲名鵲起。文化的園囿里,何曾有過晚到的時辰?便是偶爾聽一曲古琴幽咽,看一回畫展墨色,亦是心魂的滋養(yǎng)。那琴弦震顫,那畫中留白,皆是無聲的箴言。
對生活細節(jié),存一份敏感。 文化感,斷非矯飾可得。它在你沖一壺茶時水沸的溫度里,在你凝望窗外一片落葉飄墜的弧度里,在你提筆寫一行字時流露的溫柔里。這細微處的用心,便是文化氣息的絲縷,織就生命的錦緞。
人到中年,貴在不再亟亟證明于人前,而求深切地理解自己。真正的交游圈層,非利益捆綁,乃氣質(zhì)相吸,是靈魂深處的認同與回響。真正的生活,亦非琳瑯消費的堆砌,而是清明安靜的文化滋養(yǎng),是心靈的歸處。
若說青年時憑一股硬氣“拼”殺,那么中年之后,真正能贏得長久敬意的,便是你身上那份沉靜而淵深的力量——那名為“文化氣息”的光華。
愿行至中年,你仍能安坐,讀書、習字、品一盞茶、酌一杯酒。不為悅?cè)搜勰浚粸槌恋碜约海绻糯稍诟G火中,漸漸生出溫潤內(nèi)斂的包漿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