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戰,是諸葛亮北伐的轉折點,也是一場本可避免的慘敗。馬謖紙上談兵丟了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很少人知道,當時有一個人,明明能力挽狂瀾,卻因地位卑微,被諸葛亮徹底忽視——他叫王平。
一、王平:一個被“身份”耽誤的守城天才
王平這人,挺憋屈的。他本是曹魏手下一個普通軍官,投降劉備后,從牙門將干起,十幾年沒挪過窩。到了諸葛亮北伐時,他還是個裨將軍,手下就管一千來人。
為什么升不上去?原因很簡單——他是“益州本地人”,還是“降將”出身。蜀漢政權分兩大派系:荊州派和益州派。諸葛亮自己就是荊州人,他執政后,重要職位全給了荊州老鄉。馬謖、蔣琬、費祎……清一色荊州集團。王平這種益州本土將領,再有本事也入不了諸葛亮的法眼。
但王平是真有本事。街亭之戰時,馬謖帶著一萬多人上山扎營,結果被魏軍斷了水源,全軍亂成一團。王平呢?他手里只有一千兵,眼看大軍潰散,他硬是敲響戰鼓,讓士兵拼命吶喊。魏將張郃一聽,以為有伏兵,愣是不敢追擊。憑這一招,王平救了馬謖殘部,也拖住了魏軍進攻的步伐。
后來到了公元244年,曹爽率十萬大軍攻漢中,又是王平,靠三萬人死守興勢山,逼得曹爽灰溜溜退兵。這兩場仗,把王平“善守”的本事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諸葛亮的“偏心”埋下禍根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但聰明人也犯糊涂。他對馬謖的偏愛,簡直到了盲目的地步。馬謖這人,打仗全靠一張嘴,整天圍著諸葛亮轉,張口閉口都是兵法謀略。諸葛亮被他忽悠得找不著北,居然把街亭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結果呢?馬謖一上戰場就露餡了。他放著大路不守,非要學兵法里“居高臨下”那一套,把兵拉到山上。魏軍一圍,蜀軍連口水都喝不上,能不亂嗎?
反觀王平,他早就勸過馬謖:“當道扎寨才是正路!”可馬謖不聽,還笑話他不懂兵法。最后戰敗,馬謖被殺,王平反倒因為“鳴鼓退敵”立了功,升了官。但有什么用呢?街亭已經丟了,北伐大好局面毀于一旦。
說到底,諸葛亮的問題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格局太小。他滿腦子都是“荊州派系”,覺得益州人靠不住。王平再能干,在他眼里也就是個“副將的料”。
三、街亭之戰到底該怎么打?
街亭這場仗,壓根不需要什么神機妙算。它的任務很簡單:死守要塞,拖住魏軍,給諸葛亮主力爭取時間。只要守上一兩個月,諸葛亮就能在隴西站穩腳跟。
這種仗,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王平這種“一根筋”的守城專家!他不需要像趙云那樣沖鋒陷陣,也不需要像魏延那樣出奇制勝。他就干一件事:挖壕溝、筑工事、帶著兵釘死在陣地上。
但諸葛亮偏不。他覺得打仗就得“出奇制勝”,非得讓馬謖這種“理論派”去秀操作。結果操作沒秀成,反倒把蜀漢北伐的希望給秀沒了。
四、街亭失守到重用王平
街亭失守后,諸葛亮倒是醒悟了。他重用王平,提拔他當鎮北大將軍,還把漢中防務交給他。王平也不負所托,硬是靠防守穩住了蜀漢北大門。
可這些“補救”,來得太晚了。街亭一敗,蜀軍元氣大傷,諸葛亮五次北伐,最終星落五丈原。蜀漢后期為什么人才凋零?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諸葛亮早年“任人唯親”,寒了益州將領的心。
王平的故事,像一面鏡子。它照出的是:再厲害的政治家,一旦被派系偏見蒙蔽雙眼,也會犯下致命錯誤。
王平這輩子,挺像一顆螺絲釘——不起眼,但關鍵時候能頂千斤重。街亭之戰若有他主持,或許三國的歷史都要改寫。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能做的,只是記住這個被“身份”耽誤的天才,以及那個關于“偏見”的深刻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