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的“恩怨”持續了將近半輩子,而蔣介石之所以要囚禁張學良這么久,都是因為一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為了確保蔣介石的安全,保證他的專機不會在升空后被東北軍擊落,因此選擇和他一起前往南京,沒曾想落地后就被蔣介石囚禁起來。
而這也讓張學良從意氣風發被關到了人生暮年,直到蔣介石離世他的囚禁生活才稍有放松,兩人積怨如此深,在蔣介石去世后,張學良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張學良曾經是東北軍的絕對領導者,也是眾多軍閥中最有聲望的一個,而這一切都要基于他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父親。
在民國成立初期,張作霖的名號可是響當當的,各方勢力雖然匯聚在一起,但是每個人都非常懼怕張作霖的實力。
以至于在妄圖侵占東北時,都只能兩軍達成協議,共同對抗張作霖,然而這一切在“老帥”看來都是“小兒科”。
即便是日本人他也從不放在眼里,公然“耍賴”,不過他也因此激怒了日寇,明爭不行就只能暗斗,日寇也就策劃了那場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此次事件發生得十分突然,老帥也深知日寇的陰謀,因此命令手下無論如何也要將他帶回奉天家中,而此時形勢也是萬分緊張,最有聲望接替老帥位置的張學良不在奉天。
就在如此緊要的關頭,日寇還派遣了領事館夫人前來打探消息,由此可見即便是精心策劃了這次暗殺,爆炸量更是直接將一輛軍列車廂炸毀。
可沒看到或確定張作霖死亡,日寇方面仍然十分忌憚不敢輕舉妄動,危急時刻,壽夫人和于鳳至開始與日寇周旋。
利用他們多疑的心,將整個帥府的悲痛情緒全部壓制下去,甚至開香檳慶祝老帥只受了輕傷,壽夫人的鎮定和府中上下“歡樂”的情形讓日寇越發懷疑張作霖的確沒死。
畢竟眾所周知,在眾多夫人中,二夫人雖說跟隨張作霖的時間最早,但是五夫人卻最得寵,因為她的身世讓她極具個人魅力,對待事物處理也非常厲害。
因此最得張作霖的心,五夫人能夠如此輕松,也就從側面印證了張作霖還活著,就這樣一家人懷揣著悲痛的心情在日寇面前故作輕松。
日寇精心策劃暗殺,帥府眾人也精心策劃了這場“瞞天過海”,最終成功將老帥的死訊隱瞞到了張學良回到奉天接管了東北軍才對外公開。
盡管此時日寇得知被騙,可也無濟于事,畢竟東北軍已經有了少帥指揮,一旦強行攻打,整個軍中就會將老帥被炸死的憤怒清算到日寇的頭上。
皇姑屯事件發生以后張學良就明白權利終將有一天會被日寇分割,加上后來日寇還不斷在沈陽進行軍事演習,這讓張學良非常惱怒。
在他的身上肩負著國仇家恨,加上父親在世時寧死都不與日寇合作,張學良也在日寇的緊逼下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在1928年,張學良通過電報宣布了東北將服從國民政府的電文,這也就出現了歷史中人們所熟知的“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不僅結束了北洋軍閥分割政局的局面,更瓦解了日寇想要獨占東北的陰謀,這個決定也是十足的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之舉。
東北易幟以后,張學良就成為了蔣介石的部下,并且一直受其重用,奈何因為蔣介石在抗日問題上一直非常“獨到專行”,這也讓張學良慢慢對他有了想法。
對于張學良來說自己愿意接受易幟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完成初步的統一,結束分裂的局面,然而蔣介石在國共抗日問題上一直猶豫,也讓張學良開始策劃另一場“大事件”。
而這場事件就是曾震驚中外,也是導致張學良被幽禁半生的“西安事變”,這張照片拍攝于西安事變發生的一個月前,此時他與蔣介石之間也稱得上是“各有所想”。
在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勸誡蔣介石停止內戰,實現國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因此決定發起了西安兵諫。
整個事件都是基于蔣介石的“野心”,早在同年10月張學良就曾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然而蔣介石卻決心要剿滅紅軍。
哪怕此時日寇已經開始對中國進行侵占,無數百姓因此陷入絕望中,蔣介石都仍然想要完成“一家獨大”的想法,也正是看到了蔣介石的“頑固”,張學良不得不選擇“兵行險招”。
與楊虎城一起扣押了蔣介石,而在此時也有不少國際委員會的成員主張殺死蔣介石,其中還包括了毛主席,不過張學良遲遲沒有下令,只是將其關押看守起來。
直到事件發生十多天以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主導下,蔣介石最終不得已只能接受停止內戰,并與共產黨一起聯合抗日,這才順利將此事解決。
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后,宋美齡也是第一時間想辦法營救蔣介石,這張照片就是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信件。
雖說此次事件完美解決,但是令眾人以及張學良都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的“怨恨”已經深埋于心了。
張學良本是為了確保蔣介石的安全因此才留下了自己的手令,并將東北軍的指揮權交給了楊虎城,自己則是陪同蔣介石從西安返回南京。
但這一走卻讓張學良失去了自由,剛落地以后,蔣介石就下令將張學良囚禁看守起來,本以為這是蔣介石的下馬威,可沒曾想這個命令持續了近半生的時光。
這張照片就是張學良被囚禁期間和趙一荻在一起拍攝的,此時的他已經失去了曾經意氣風發的模樣,不過對于他的囚禁生活卻也有許多爭論的地方。
有人說張學良是不自由的,也有人說他連吃食都非常困難,是蔣介石故意在為難他,然而這些充滿爭議的話題,在張學良晚年的口述中也都找到了答案。
生活困難是真的,吃食困難也是真的,不過這些也都是短暫的,僅僅只是因為囚禁點太過偏僻所導致的。
而對于有人稱張學良不自由,其實也僅僅只是不能離開蔣介石的監視圈而已,他每天不僅可以游山玩水,還可以和監禁人員一起打球釣魚,對于他想要養雞養鴨打發時間,也都是被允許的。
而蔣介石對張學良的看法其實也有很多誤傳,都說蔣介石希望張學良嘗到孤苦的滋味,但實際情況卻并不相同,與傳言有著很大的偏差。
為了能夠讓張學良好好學習,蔣介石還親自給他挑選書籍送到他的家中,在喜歡明史以后,蔣介石也從不干涉他對看書的渴望。
就連在下令讓張學良寫回憶錄,回憶西安事變始發的整個過程時他都非常關照,因為他一直使用菜油燈閱讀和書寫,導致視力下降。
宋美齡立馬差人給他送來一盞臺燈,并且還給他帶去了于鳳至的家書,在宋美齡的影響下,張學良還開始信仰基督教。
也正因如此到達臺北后,張學良夫婦還經常前往凱歌教堂做禱告,同樣為基督信徒的蔣介石夫婦也經常前往,因此張學良和蔣介石見面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
并不像外界傳言那般“不管不顧”,并且如若蔣介石不同意,宋美齡即便深受寵愛也不敢私自做決定允許張學良去凱歌教堂。
由此可見張學良在囚禁中的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在晚年時期兩人見面時,蔣介石還會詢問張學良的身體狀況,讓他多與蔣經國聯系,并且宣布了解除張學良的管束。
不過真實的情況是監禁并沒有解除,但是張學良能夠在臺北地區自由活動,看管的人也減少了許多,對于張學良來說這也算是一種解脫。
蔣介石死后國民黨就由他的兒子蔣經國開始接手,從那之后張學良能夠接觸到外界的機會也就更多了,在晚年時期他還曾多次接受記者的采訪。
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讓人了解到原來在蔣介石死后,張學良還親自寫下了一副挽聯,其中的內容只有16個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這也道出了他與蔣介石之間的真正關系,在張學良看來他和蔣介石就是“白粉知己”,蔣介石對他也十分關懷。
在不少人都希望張學良因病離世時,蔣介石卻非常重視他的身體健康問題,甚至還專門欽點醫生去看望張學良。
在張學良最初被幽禁時因為身處的環境比較差,因此也沒辦法改善張學良的居住環境,但前往臺灣以后,蔣介石就表示要安排最好的地方給張學良居住。
張學良雖然覺得蔣介石太過“頑固”,一心只想成就所謂的“大業”,但是他與蔣介石之間卻一直都是惺惺相惜的,唯一的沖突就是導致西安事變的原因。
一個主張內部團結共同抵抗外敵,另一個則主張統一內部后再抵抗外敵,而在張學良的采訪中也道出了蔣介石幽禁他遲遲不放的真正原因。
對于蔣介石來說張學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擔心將他釋放后共產黨會將其爭取,因此才遲遲不肯解除幽禁。
或許對于張學良來說蔣介石所做的種種都是有原因的,其中有許多都與傳聞中所表述的相差甚遠,由此可見在回看歷史時,真實才是最重要的。
晚年時期張學良依然喜歡吃大銅鍋涮菜,或許這也是他懷念故鄉的一種方式,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異國他鄉才是這位少帥此生最大的悲哀。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張學良的后半生:與蔣介石的最后一面 2020-11-10
北方網——張學良首次口述歷史:西安事變是逼出來的(全文) 2001-10-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