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期特別國債,為何此時登場?
在經濟發展的宏大棋局中,每一步政策的落子都蘊含深意,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亦是如此。2024 年,我國開啟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新征程,這一舉措猶如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經濟領域激起層層漣漪。
從宏觀背景來看,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頻發,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國內經濟雖保持著增長態勢,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經濟結構調整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內需有待進一步釋放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旨在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助力國家戰略穩步推進,提升重點領域的安全能力。
從國債本身的屬性出發,國債一直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而超長期特別國債,相較于普通國債,有著更為特殊的使命。其期限通常在 20 年、30 年甚至 50 年,這種超長的期限設定,能夠為那些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大、投資回報慢但對國家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提供穩定的資金流。與以往發行的特別國債相比,本輪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節奏更為連貫,不再是一次性的應急之舉,而是連續幾年的持續發力,這充分彰顯了國家對解決重大戰略問題的決心和長遠規劃 。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曾在記者會上指出,超長期特別國債初步考慮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建設。這些領域關乎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民生福祉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其建設所需資金龐大,投入周期漫長,僅依靠常規的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難以滿足需求,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雨,填補了這一資金缺口。
重點流域水資源治理,難在哪?
水,乃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重點流域水資源的綜合治理,對我國的生態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滋養著廣袤的土地,孕育了燦爛的文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當下這些重點流域的水資源狀況卻不容樂觀 。
水污染問題首當其沖,已然成為重點流域水資源治理的一大頑疾。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飛速推進,大量未經有效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面源污水肆意排入江河湖泊。以曾經的淮河污染事件為例,上世紀 90 年代,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小化工廠等 “十五小” 企業遍地開花,它們生產工藝落后,環保意識淡薄,污水直接排放,致使淮河水質急劇惡化,河面上漂浮著大量死魚,河水散發著刺鼻的惡臭,周邊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許多村莊的井水也無法飲用,不得不依靠遠距離運水來維持日常生活。如今,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淮河水質有所改善,但局部區域的污染問題依然存在。據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仍有部分地表水斷面水質未達到優良標準,一些重點流域的支流和城市內河污染情況較為嚴重,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超標現象時有發生 。
水資源短缺也是困擾重點流域的一大難題。我國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北方地區的黃河、海河、遼河等流域,水資源量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在京津冀地區,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了大面積的漏斗區,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頻發。而在一些南方流域,雖然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季節性缺水和區域性缺水問題同樣突出,在枯水期,部分河流的流量大幅減少,影響了航運、灌溉和生態用水 。
水生態系統的退化同樣令人憂心。長期的水污染和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使得重點流域的水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河湖的生態功能衰退,濕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曾經水草豐美、魚蝦成群的湖泊,如今變得滿目瘡痍,許多珍稀水生動植物瀕臨滅絕。長江流域的白鱀豚,曾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由于生態環境惡化,已經多年未被發現,被認為可能已經功能性滅絕;中華鱘也面臨著生存危機,其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水生態系統的退化,不僅影響了生態平衡,還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問題的復雜性 。
資金投入不足,成為制約重點流域水資源綜合治理的關鍵因素。水資源治理項目往往涉及面廣,工程建設、設備購置、運行維護等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然而,目前的資金投入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部分治理項目因資金短缺進展緩慢甚至停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財政收入有限,難以承擔水資源治理的高額費用,導致當地的水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
特別國債,如何精準 “滴灌”?
超長期特別國債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有力工具,在重點流域水資源綜合治理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解決水資源問題提供了關鍵的資金支持,其投入與使用有著科學嚴謹的規劃和多維度的布局 。
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領域,特別國債資金成為推動設施升級改造與新建擴建的核心動力。許多城市的老舊污水處理廠,由于建設年代久遠,處理工藝落后,難以滿足日益嚴格的污水排放標準。特別國債資金的注入,使得這些污水處理廠得以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先進的處理工藝,如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厭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等。這些新技術能夠更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大幅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水質凈化效果。以某城市的污水處理廠為例,在獲得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后,采用了 MBR 技術,處理后的污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大幅降低,出水水質達到了國家一級 A 標準,可直接用于城市景觀補水和工業冷卻用水 。
在一些人口增長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地區,原有的污水處理能力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污水排放需求。特別國債資金用于新建污水處理廠和擴建現有污水處理廠,有效擴充了污水處理規模。例如,某新興城市在特別國債資金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座日處理能力達 10 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極大地緩解了當地污水處理的壓力,保障了城市的水環境質量 。
生態修復工程也是特別國債資金重點投入的方向。對于因長期不合理開發利用而遭受破壞的水域生態系統,特別國債資金支持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的修復行動。在河流生態修復方面,通過實施河道清淤、生態護岸建設、水生植被恢復等工程,重塑河流的生態功能。在一些河流中,由于長期的泥沙淤積和污染物沉淀,河床抬高,水質惡化,水生生物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利用特別國債資金進行河道清淤,清除了大量的淤泥和污染物,降低了河床高度,恢復了河流的自然形態和水流動力。同時,采用生態護岸技術,摒棄了傳統的硬質混凝土護岸,改用植物護坡、石籠護岸等生態友好型護岸形式,為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和繁殖的場所。種植水生植物,如菖蒲、蘆葦、荷花等,不僅能夠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凈化水質,還能為魚類、鳥類等提供食物和棲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
湖泊生態修復同樣離不開特別國債資金的支持。針對湖泊富營養化問題,開展了湖泊底泥疏浚、生態清淤等工程,減少湖泊內源污染。在太湖,通過大規模的底泥疏浚工程,清除了大量富含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底泥,有效降低了湖泊的富營養化程度,減少了藍藻水華的發生頻率。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如投放水生動物、種植沉水植物等,構建健康的湖泊生態系統。在洱海,通過投放螺螄、河蚌等底棲動物,攝食水體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調節水體生態平衡;種植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增加了水體的溶解氧,改善了水質,使洱海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
在水資源保護項目上,特別國債資金發揮著重要作用。支持建設水資源監測網絡,是提升水資源管理水平的關鍵舉措。通過在重點流域的關鍵節點部署先進的監測設備,如水質自動監測站、水文監測站、水量監測站等,實現對水資源的實時動態監測。這些監測設備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水資源的水量、水質、水位等信息,并通過數據傳輸系統將信息實時傳輸到管理中心,為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調配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依據。利用特別國債資金,在長江流域建立了覆蓋全流域的水資源監測網絡,實現了對長江干支流的全方位監測,能夠及時發現水質異常和水量變化情況,為長江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
特別國債資金還用于開展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通過舉辦水資源保護主題展覽、科普講座、公益廣告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向公眾普及水資源保護知識,倡導節約用水、愛護水環境的理念。在一些社區和學校,開展了水資源保護宣傳活動,組織居民和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水文監測站等,讓他們親身體驗水資源的重要性和保護水資源的緊迫性,增強了公眾參與水資源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
已見成效與未來藍圖
在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其他相關政策的協同推進下,重點流域水資源綜合治理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效。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項目自實施以來,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經濟發展方面,主要流經區域甘肅武威市的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生產總值持續攀升,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穩步提高。圍繞流域綜合治理開展的一系列工程項目,有力地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
在生態保護方面,石羊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關閉了大量農業灌溉機井,有效減少了地下水開采量,壓減耕地配水面積,從源頭控制了水資源的過度利用。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固沙壓沙和封育行動,在北部沙區營建了廣闊的防風固沙林,沿風沙線建成了堅固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治理了眾多重點風沙口,保護了大量農田;在中部綠洲營造了大面積的農田防護林,建成了林網化農田;在南部祁連山區擴大了森林面積,保護了天然林。這些舉措使得流域水資源供給關系逐漸趨向合理,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 ,曾經干涸的河道重新有水流動,地下水位有所回升,生態系統開始逐步恢復。
而在寧夏賀蘭縣,重點入黃排水溝(第四、第五排水溝)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作為 2024 年全區唯一獲國家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項支持的項目,目前已全面加速建設。各標段同步開展生態護岸、清淤疏浚、垃圾清理、生態溝渠等工程作業,預計年內完工交付。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穩固入黃水質,建設形成綠色水網,為銀川市 “生態強市” 建設增添強大助力 。
從全國范圍來看,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十四五” 以來,中央財政累計下達水污染防治資金 891 億元,支持地方開展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修復、飲用水源地保護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實施重點項目 3900 多個,全國累計排查 56 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 29 萬個。2024 年 1 - 6 月,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 88.8%,同比上升 1.0 個百分點,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截至今年 6 月底,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完成比例 98.4%,縣級城市消除比例超過 70% 。
展望未來,隨著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持續投入,重點流域水資源綜合治理有望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在污水處理方面,將有更多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和擴建,污水處理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更多的污水將得到有效處理,達標排放,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 。
生態修復工程將不斷深入推進,更多受損的水域生態系統將得到修復,生物多樣性將進一步恢復,河湖的生態功能將不斷增強,呈現出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的美好景象 。
水資源保護力度也將持續加大,水資源監測網絡將更加完善,監測能力和精度將進一步提高,能夠更及時、準確地掌握水資源動態,為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調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公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將不斷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水資源保護的氛圍將更加濃厚 。
超長期特別國債在重點流域水資源綜合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為解決水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水生態系統退化等難題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飽受水資源問題困擾的大地,讓我們看到了水環境改善的希望之光 。
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深刻認識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積極踐行節約用水、愛護水環境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隨手關閉水龍頭、合理使用水資源、減少污水排放等小行動,為水資源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我們也應當積極傳播水資源保護知識,倡導身邊的人共同參與到水資源保護行動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保護水資源的良好氛圍 。
水資源保護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相信在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持續助力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重點流域的水資源狀況必將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們的江河湖泊將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碧水藍天、生態美好的家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