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數字法學的專業知識和前沿動態,按照本體論、治理論、價值論、人權論、法治論的邏輯框架,詳盡闡釋了數字法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致力于構建相應的理論體系和健全的知識體系,進而為新型法學人才培養提供專業基礎和理論支撐。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生學習數字法學的教材及學習用書。(主編:馬長山,文源:數字法理學)
馬長山,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院長、華東政法大學公民社會與法治發展比較研究中心主任、《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數字法學評論》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先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人社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清華大學《中國非營利評論》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廈門大學社會治理與軟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北航工業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市人工智能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法治國家理論、數字法治。馬長山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2項、一般項目2項,主持教育部、中宣部和司法部課題多項;出版著作9部、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得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及其他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一、二等獎多項。
數字法理學
馬長山教授領銜主編新作
揭示數字社會的法律機理
闡釋平臺和算法的規制邏輯
探索中國的數字法治模式
?下述內容精要擇摘自《數字法理學》一書“編寫說明”部分,由馬長山教授執筆。更多精彩內容,敬請以紙質書為準。
隨著新興技術的深度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常態。要想在數字化環境下自如地生活、學習與工作,就必須掌握數字知識與技術,掌握其中的基本規則、權利與義務,懂得如何與其他數字公民進行交往,懂得數字世界的倫理道德規范。這意味著,數字時代不會再有與數字知識和技術無關的文科領域了,而必須都是文理交融的新文科。對于新法學而言,其不僅要實現數字化生存所需要的文理交融,更要反映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公民、數字司法、數字治理、數字人權等的法治關系與運行機理。基于此,傳統法學教育必須轉向新法學教育——數字法學教育,這個巨大的轉型升級無疑是一場法學教育“革命”。
基于對數字時代的巨大變革和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建設的需要,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對“加快發展社會治理法學、科技法學、數字法學、氣候法學、海洋法學等新興學科”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2024年1月22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發布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明確將“網絡與信息法學”列入學科專業目錄。盡管各自定位不一,但都確認了數字時代的法學變革發展現實,由此開啟了數字法學研究和教育的新篇章。
然而,法學界對于數字法學的理解卻明顯不同。
一是把數字法學理解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即法學一級學科項下的二級學科,這是微觀主義的學科立場。
二是把數字法學理解為領域法學,即立足問題導向,以數字經濟社會領域全部與法律有關的現象為研究對象,它不僅與文科相融合,還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物理學等理工科相融合,其研究范式體現出一體整合性、橫斷交叉性、開放協同性、廣泛應用性,進而形成一種新型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這是中觀主義的領域立場。
三是把數字法學理解為一種時代法學,即從法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可以分為三種形態——以血緣和等級為基礎、體現農耕社會規律的傳統法學;以人權、私產和契約為基礎,體現工商社會規律的現代法學;以平臺、數據和算法為基礎,體現數字社會規律的數字法學,這無疑是宏觀主義的時代立場。
如果從時代發展來看,數字法學應該是從工商社會邁向數字社會的進階發展,它是以數字社會的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是對數字社會的生產生活關系、行為規律和社會秩序的學理闡釋和理論表達。從根本和長遠來看,數字法學無疑是一種時代意義上的法學。
基于時代意義上的數字法學定位,我們組織編寫了這本《數字法理學》(本科生用書),它可以被看作《數字法治概論》(碩士研究生用書,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的姊妹篇,力圖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地系統闡釋數字法學原理、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目前,國內已出版了相關的數字法學教材,但基本上是從部門法或者交叉學科視角出發的。而本教材立足數字法學的專業知識和前沿動態,確立了本體論、治理論、價值論、人權論、法治論的邏輯框架,詳盡闡釋了數字法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致力于構建相應的理論體系和健全的知識體系,進而為新型法學人才培養提供專業基礎和理論支撐。
本書無疑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編寫團隊成員均為近年來在數字法學領域成果豐厚、頗有影響的知名專家學者,編寫體系和內容也反映了數字法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和較高水準。本書由主編擬定大綱,經集體討論后,團隊成員按分工撰寫,最后由主編統稿、定稿。各章撰寫的具體分工如下:
- 導言、第一章,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馬長山
- 第二章,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齊延平教授團隊
- 第三章,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鄭智航
- 第四章,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鄭志峰
- 第五章,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欣
- 第六章,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丁曉東
- 第七章,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嘯
- 第八章,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
- 第九章,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郭春鎮
- 第十章,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王福華
- 第十一章,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尚君
- 第十二章,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張文龍
- 第十三章,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陸宇峰
- 第十四章,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向和
- 第十五章,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
- 第十六章,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韓旭至
- 第十七章,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祿生
- 第十八章,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胡銘
在此,感謝編寫團隊所有專家學者的辛勤工作和創新努力,感謝法律出版社對本書出版的指導與幫助,也感謝學界同人長期以來的鼓勵和支持!
由于本書主要涉及全新的法學領域和實踐問題,其中的很多理論和制度都在探索和創新之中,加之編寫團隊的水平有限,因此,不足和錯訛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學界同人和社會朋友不吝賜教和批評指正。
馬長山
上海·華亭書齋
2025年3月16日
(本文來源:中法圖、作者:馬長山)
《數字法治》專題統籌:秦前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