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guān)注、評論,為學(xué)、交友!
晉文侯名姬仇,這個名字的來歷與一場戰(zhàn)爭有關(guān)。周厲王三十七年(前841),周厲王的倒行逆施引發(fā)了國人暴動,許多偏遠的諸侯國背叛了周王室,條戎等游牧民族也趁機崛起。周宣王即位后,勵精圖治,持續(xù)打擊從陜西到山東的叛亂勢力。
此時晉國成為周宣王的馬前卒,是戰(zhàn)斗在平叛第一線的先鋒力量。姬仇的祖父晉獻侯執(zhí)行周宣王的命令,率軍攻打前來進犯的夙夷,結(jié)果大獲全勝,占領(lǐng)了兩座城邑。在他的東征西討之下,周王室稍稍恢復(fù)威嚴,周宣王給予他高度的評價,贊譽晉軍是周王室的“宿衛(wèi)軍”。
到了姬仇的父親晉穆侯執(zhí)政時期,晉國仍然緊跟周王征討“不朝”諸侯的步伐,四處出擊,卻常以慘敗告終。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周宣王三十八年,晉穆侯隨天子一同討伐條戎和奔戎,結(jié)果一敗涂地;第二年周、晉聯(lián)軍再伐姜戎,仍是大敗而歸。晉穆侯深以此兩戰(zhàn)為恥,適逢其長子出生,就給他起名為“仇”,意寓永不忘記被戎人打敗的仇恨。
1、晉文侯的上位之路
晉穆侯以周天子的名義不斷打擊周邊的諸侯國,并在周宣王四十年擊敗北戎,領(lǐng)土大大擴張。姬仇就在這個時期出生、長大,自少年時就隨父征戰(zhàn),終生都與戰(zhàn)爭為伴。不久,姬仇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晉國世子,按周禮所規(guī)定的嫡長子繼承制,他繼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
但就在晉穆侯去世,他就要順理成章成為下一任國君時,一個重大的變故出現(xiàn)了:晉穆侯的弟弟晉殤叔在率大軍征戰(zhàn)返回的途中竟宣布自己為國君。
晉獻侯以來,戰(zhàn)爭與擴張成為晉國生存和發(fā)展的主要手段,多年的爭戰(zhàn)使軍隊擁有極高的權(quán)威和地位。晉殤叔常年在外領(lǐng)兵作戰(zhàn),早已把軍權(quán)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在軍中威望極高,因此待他振臂一呼,得到的是一呼百應(yīng)。
反觀當時的姬仇既無威望,又沒實權(quán),手中更沒有能夠調(diào)動的軍隊,能做的只有逃跑,姬仇成為晉國首位沒有順利即位的太子。
按理說,晉殤叔未經(jīng)周王授權(quán)就自立為君,這種公開破壞禮制和法統(tǒng)的行為是對天子尊嚴的踐踏,更是對周王室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所以姬仇滿懷信心地請求周宣王為自己主持公道,結(jié)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周宣王是周幽王和周攜王的父親、周平王的祖父,他認為,要想不被諸侯吞并、戎狄所滅,晉國是他必須仰仗的力量。但他必須考慮到,他需要的是能支持他的晉國,而并不在乎誰來做晉國國君。如果因為姬仇而無法得到晉國現(xiàn)任統(tǒng)治者的支持,甚至兵戎相見,那就太愚蠢了,因此他拒絕了姬仇的請求。
姬仇滿懷希望而來,失望而歸,其刻骨銘心之恨,揮之不去。他恨篡權(quán)奪位的叔叔,更恨見死不救的周宣王,但最恨的是看似冠冕堂皇實則形同虛設(shè)的周代禮制。從那一刻起,他決心為自己而戰(zhàn)。
姬仇默默積蓄力量,收攏了愿意效忠自己的舊部,團結(jié)了一些反殤叔的力量。但此時的周宣王卻警告他:不要讓晉國陷入內(nèi)亂,否則我會出手滅了你。姬仇只能隱忍,被迫流亡國外等待時機。
機會很快來了。在他逃出晉國的第3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繼位,而周幽王對諸侯家族內(nèi)部的爭斗采取無視的態(tài)度。這一回姬仇再也沒有了忌憚,他迅速聚集了支持者的隊伍,一舉攻破晉國的國都,殺死殤叔,奪回了本應(yīng)屬于自己的國君之位,史稱晉文侯。
2、左右逢源的晉文侯
此后10多年,他兢兢業(yè)業(yè)地為周幽王服務(wù),并努力擴張自己的軍隊和領(lǐng)土,甚至協(xié)助周幽王的叔叔“多父”大敗鄫國,在其故地建立鄭國,“多父”被幽王封于此,是為鄭桓公。
6年后,他得到周幽王廢掉太子姬宜臼的消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儲君被廢的經(jīng)歷讓他感同身受,形如擺設(shè)的周代宗法禮制讓他感到憤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國勾結(jié)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周攜王和周平王相繼宣布繼位。在二王并立的情況下,晉文侯要如何選擇陣營呢?
從個人角度說,本著對周宣王的厭惡和對廢太子的同病相憐,他更喜歡平王;但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周平王有弒父奪位的壞名聲,而周攜王有王室貴族的支持、股肱之臣如虢公翰的輔佐,是人心所向。最好是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因此他不想輕易站隊。
鎬京一帶已殘破不堪,而且犬戎不斷侵擾和劫掠該地區(qū),因此周平王東遷洛邑。既然周王室已對豐鎬之地失去控制,就不如送個順水人情,讓它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周平王找到遠在西北的秦襄公,把岐山以西之地封賞給他,并正式賜予他諸侯身份,以換取秦國對周王室的支持和保護。除此之外,周平王還重用鄭武公,讓鄭國擁有三公的地位。
晉文侯對周平王賞賜給秦、鄭的土地和地位垂涎三尺。他認為,周平王對擁護他的諸侯封賞的都是真金白銀,而這個時候支持周平王的諸侯很少,彌足珍貴。洛邑一帶是中原最好的地方之一,不但人口多、城市繁榮,土地也非常肥沃,因此晉文侯看好周平王的未來,決定親自帶兵護送其東遷,成為擁立周平王的“國之柱石”。
晉文侯在擁戴周平王的同時,也不忘和周攜王處好關(guān)系。周攜王的領(lǐng)地離晉國很近,他結(jié)交一些小諸侯國和民族部落的政權(quán),并獲得燕、齊等大國的支持,其領(lǐng)地內(nèi)的經(jīng)濟也恢復(fù)起來。晉文侯對這位新鄰居恭敬有加,經(jīng)常噓寒問暖。
晉文侯左右逢源,游走在周平王和周攜王之間,既獲得了實際的好處,又為自己的對外擴張找到了無法反駁的理由:他在攻打攜王派系如韓國時高舉周平王的旗號,又在攻打平王派系時打著周攜王的旗號,因此晉國在接下來幾年的發(fā)展中順風順水,沒有遇到太多的障礙。
隨著時間的推移,晉國的軍事力量已經(jīng)十分強大,兩個周王都不敢得罪晉文侯,甚至還要依仗他來保衛(wèi)安全、管理國家。這時的周攜王4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諸侯的支持下憑借自己的威望逐步強大起來,能夠影響很多諸侯國的決策和軍事行動。
這時的晉文侯感受到了來自周攜王的威脅,而周平王年紀小、實力弱,易于控制。一個是不受控制的隱患,一個是手里操控的木偶,如何選擇對他來說并不難。
晉文侯利用周攜王的信任,突然倒戈殺死了周攜王,使其周邊勢力和陣營分崩離析。晉文侯的弒君忤逆行為得到了周平王的贊賞,特意作《文侯之命》表彰晉文侯的功績。晉文侯是周平王獲得正統(tǒng)地位的最大功臣,因此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賞賜和諸侯的特權(quán)。在周天子的支持下,晉國很快就成為春秋初期的一霸,此時的晉文侯精神抖擻,夢想著國祚的永久。
3、曲沃代翼
說起來,晉文侯本是宗法制度被破壞的受害者,但卻在獲取權(quán)力后轉(zhuǎn)而藐視宗法制度,給晉國弒君奪位的惡行開了先河。讓晉文侯沒有料到的是,他運籌多年,打下的江山卻落到了他的親弟弟手里。
晉文侯有個弟弟叫成師,早年被封在曲沃,故又名曲沃桓叔。曲沃這個地方是晉國的故都,祖宗的宗廟、社稷都設(shè)在這里。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這個城市非常繁榮,規(guī)模比當時的晉都翼城還要大。
晉文侯死后,成師憑借曲沃的富庶,開始和晉文侯一樣藐視禮法,無視晉文侯之子的正統(tǒng)地位,開始了自己的奪位之路。成師一系的后人一共歷經(jīng)三代、68年的時間,前后殺死或驅(qū)逐了晉文侯一系的國君6位,最終奪走了他打下的江山。“小宗”剿滅并取代了“大宗”,史稱“曲沃代翼”,由此而導(dǎo)致晉國的“兩君并立”內(nèi)亂長達近70年。
周王室本由晉、鄭兩國把持,但晉國由于長年內(nèi)亂退出,由鄭國獨霸。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繼位后,反倒干涉起晉國的廢立之事,他時而支持晉文侯系的“大宗”,時而支持曲沃桓叔系的“小宗”,最后竟收取“小宗”的賄賂承認其吞并“大宗”的事實。
在這之后,血氣方剛的周桓王決定給獨斷專行、操控周王室于股掌之中的鄭國一點教訓(xùn),結(jié)果兩軍開戰(zhàn),卻以周軍慘敗、周桓王被箭射傷而告終。此時的周王室連一個新興的諸侯國都打不過,頓時威風掃地,喪失了復(fù)興的最后希望。
周王室的衰敗與晉文侯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開了一個弒君殺親、禮崩樂壞的壞頭。那么,由小宗取代大宗而建立起來的新晉國,結(jié)局又如何呢?成師死后,他的兒子晉武公、孫子晉獻公依次繼位。但從晉獻公開始,晉國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一度支離破碎、雄風不再。
晉獻公在晚年寵愛一個叫驪姬的美人,她為獻公生下一子,名為奚齊。為了讓奚齊繼位,驪姬蠱惑獻公,逼已被立為世子的嫡長子申生自殺,接著又誣陷獻公另兩個成年的兒子夷吾和重耳篡位謀逆,昏庸的晉獻公竟然信以為真并起兵征討他們,二人被迫流亡國外。
晉獻公死后,晉國再次大亂。已被立為太子的奚齊和驪姬妹妹之子卓子均被權(quán)臣里克殺害,夷吾被迎立回國繼位,是為晉惠公,在他之后由其子晉懷公繼位。此時,已在外逃亡19年的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殺死晉懷公,奪得君主之位,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流亡期間境遇十分悲慘,缺吃、少衣,經(jīng)常風餐露宿、居無定所,但很多追隨他的大臣都忠心耿耿、不離不棄,歷經(jīng)19年的艱辛,一直堅持到最后。晉文公沒有忘記這些人,因此在他即位后便大封功臣,其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11個家族被封為世襲的貴族,輪流擔任晉國的六卿。
但是,隨著公卿權(quán)力的集中,紛紛坐大,不僅控制政局,還隨意廢立。到了晉國后期,晉國的公子們已被殺得所剩無幾,公室力量極度衰微。
作為稱霸200多年的中原第一大國,晉國的實力不容置疑,但其權(quán)力均在卿室手中。春秋晚期的晉國,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大卿室中的任何一家,其軍事實力都可堪比中等大小的諸侯國。后來,韓氏、趙氏、魏氏聯(lián)手滅掉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三家,晉國終被這些卿大夫所瓜分肢解。
晉文侯一生機關(guān)算盡,最終換來的卻是晉國常年的內(nèi)戰(zhàn)和宗室的手足相殘,周王室也失去了重振的最后機會。而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被清晰地記錄在《竹書紀年》上。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必然無法看到埋在戰(zhàn)國墓中的《竹書紀年》。而《竹書紀年》是“戰(zhàn)國的人敘述春秋事”,更是“晉人敘晉事”,因此在記載晉國歷史方面,自然比200多年后成書的《史記》要可靠得多,它可校正《史記》所載的戰(zhàn)國史之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guān)于歷史領(lǐng)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guān)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第一時間回復(f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