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五藏生成論其一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chū]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譯文
心與脈相合,其榮華表現在面色上,心受腎的主宰。肺與皮膚相合,其榮華表現在毫毛上,肺受心的制約。肝與筋相合,其榮華表現在爪甲上,肝受肺的制約。脾與肌肉相合,其榮華表現在口唇上,脾受肝的制約。腎與骨相合,其榮華表現在頭發上,腎受脾的制約。所以過多食用咸味,會使血脈凝滯不暢、面色改變;過多食用苦味,會使皮膚干燥、毛發脫落;過多食用辛味,會使筋脈拘急、爪甲枯槁;過多食用酸味,會使肌肉增厚皺縮、口唇掀起;過多食用甘味,會使骨骼疼痛、頭發脫落,這是五味偏食所造成的損傷。所以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甘味,腎喜歡咸味,這是五味與五臟之氣相合的情況。
闡釋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合脈
心與血脈相合,因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于脈中。心就是一個血泵,整個血液系統的循環,主要靠心臟。這是身體的大循環系統,這個循環系統不能出問題,需要穩定運轉。
榮色
心血的盛衰顯于面色,心血充足則面色紅潤,不足則蒼白或青紫。《脈學正義》強調"色隨血液盛衰推移"。
蒼白,相對比較單純,就是供血不足之象。而青紫色就復雜了。
心血不足導致面色青紫,主要與中醫理論中心主血脈功能失常、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
一是寒凝血瘀,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當人體受到寒邪侵襲,尤其是寒邪直接侵犯心脈時,會使血脈收縮攣急。心血在寒邪的影響下,運行速度減慢,甚至出現瘀滯。由于心血運行不暢,無法正常滋養面部肌膚,就會導致面色呈現青紫之色。
二是氣滯血瘀,心主神明,若長期情緒抑郁、焦慮、惱怒,會導致氣機不暢。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當氣機郁滯時,心血的運行也會受到阻礙,血液瘀積在脈道中,不能正常榮養面部,從而出現面色青紫。
三是痰濁阻滯,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濕代謝障礙,聚濕生痰。痰濁一旦形成,便會阻滯脈絡,影響心血的正常運行。心血因痰濁阻滯而瘀滯,不能上榮于面,就會出現面色青紫的表現。
四是心肺同病,心與肺在生理上相互關聯,心主血脈,肺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當肺部出現病變,如肺氣不足、肺失宣降等,會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和氣體交換。血液不能充分進行氧合,導致血液中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從而使血液顏色變深,反映在面部就會出現青紫之色。
五是陽氣虛衰,久病體虛、年老體弱等原因,可導致心陽不足。心陽具有溫煦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心陽虧虛,不能溫通血脈,血液運行無力,就會出現血瘀。同時,陽氣虛衰不能很好地溫養肌膚,也會加重面色青紫的癥狀。
主腎
腎水制約心火(水克火),避免心火過亢。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維持生理平衡:腎水上濟心陰,心火下溫腎陽。若腎虛不制心火,可致心悸、失眠。
腎屬水,藏真陰(腎陰),為全身陰液之根本。腎陰通過經脈上濟于心,可滋養心陰,抑制心火過亢。心火屬“君火”,需維持適度的溫煦功能(如推動血脈運行、溫養心神),若缺乏腎陰的制約,心火易“獨亢”而化為邪火。
心屬火,為陽中之陽,心火下溫腎水,可激發腎陽(命門之火)的氣化功能。腎陽得以溫煦,方能推動腎水的正常代謝(如津液輸布、尿液排泄),并維持腎陰的充盛。若心火不能下溫,腎陽易衰,腎水亦會失于氣化而停滯。
腎陰虧虛,心火亢逆。其根本原因是久病傷腎、房勞過度、年老腎衰等,導致腎陰耗損,水不制火。因腎陰不足,則上濟心陰的功能減弱,心陰隨之虧虛。心陰虧虛無法濡養心脈、寧靜心神,心火便會相對亢盛(“陰虛火旺”)。此時心火亢逆可表現為:心火亢盛則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多夢、驚悸不安;血脈異常,心火迫血妄行,可致心悸、心慌,甚則脈速而有力。
心悸時作、失眠難寐、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可滋陰降火,交通心腎(適用于陰虛火旺型):常用方劑如“天王補心丹”“交泰丸”,以熟地、山茱萸滋腎陰,黃連清心火,肉桂引火歸元,使腎水上升、心火下潛。
腎陽不足,水火失濟。腎陽虛衰,無力溫煦,致腎水寒凝,反克心火(非典型“水不制火”,實為“火不暖水”)。腎陽不足,腎水失于溫化,可上泛為“寒水凌心”。此時心火雖未亢盛,但被寒水所遏,心陽被抑制,出現:心神失養,心陽不振,神失所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伴多夢易醒、神疲乏力);血脈瘀滯,寒水凝滯,心血運行不暢,可兼見胸悶、面色青紫。
典型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形寒肢冷、下肢水腫、舌淡胖、脈沉細。可溫陽化氣,水火既濟(適用于陽虛水泛型):常用方劑如“真武湯”合“桂枝甘草湯”,以附子、桂枝溫補腎陽、振奮心陽,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消除寒水凌心之象。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合皮
肺宣發衛氣與津液溫養皮膚,構成體表屏障。肺氣虛則皮膚干燥、易感外邪。
“合”指臟腑與體表組織的配屬關系。肺主宣發肅降,通過宣發衛氣與津液至體表,溫養皮膚、調控汗孔開闔(腠理),形成抵御外邪的屏障。肺氣充足則皮膚致密、毫毛潤澤;肺虛則皮膚疏松、毫毛枯槁,此即“其榮毛”的體現。
榮毛
肺氣充足則毫毛潤澤,肺虛則毛枯易脫。"毛"為衛氣輸布的外顯,反映肺的宣發功能。
主心
心火(君火)制約肺金(火克金),防止肺氣壅滯。君火需相火(腎中命門之火)溫煦以維持功能。若心火過亢反灼肺陰,可致干咳、咯血。
“主”即五行相克關系中的制約者。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為常,但“其主心也”強調心火對肺金的調控意義:適度心火可溫煦脾土(火生土),脾土生肺金(土生金),形成“火→土→金”的相生鏈條。若心火過亢則灼肺致咳喘,心陽不足則肺氣壅滯,體現心肺在氣機、血運中的協同。
皮膚干燥、易感外邪(如感冒)、汗出異常,提示肺衛不固;毫毛焦枯或脫落,反映肺精虧虛。肺病及心可見喘促心悸(如肺心病);心病及肺則見咳血、胸悶(如心火刑金)。肺失宣降致水停為痰飲,引發咳喘、浮腫(“肺為水之上源”)。
?所以皮膚光澤度、彈性及毫毛狀態為肺氣盛衰指標。顴部泛紅多屬肺熱;蒼白無華為肺氣虛;唇甲青紫示心肺血瘀。
生活中,我們可以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導引術,深長呼吸以增強肺氣宣降。
休息環境起居,保持空氣清新,秋冬防風保暖(尤護頸部),避免煙塵刺激。悲憂傷肺,宜保持心境平和;心火亢盛者需靜心寧神,以防刑金。
?飲食上適宜百合、銀耳、梨等白色食物潤肺生津;山藥、黃芪補益肺氣。
當忌辛辣燥熱助心火;寒涼生冷傷肺陽。
治則以“宣發肅降”為綱,恢復肺氣布散(宣發)與下行(肅降)功能。
“肺合皮毛”揭示了體表屏障與呼吸功能的統一性,“其主心”則強調心肺在氣血循環中的協同。養生需注重呼吸鍛煉與環境防護,診療中通過皮毛狀態、心肺癥狀互參,以宣降肺氣為治法核心,兼顧五行生克(如清心火以護肺金)。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合筋
肝血濡養筋膜,維持關節屈伸。肝血虛則筋急攣縮(如手足震顫)。從五行角度來看,肝屬木,而筋也具有柔和、曲伸的特性,因此肝與筋在五行屬性上相合。此外,肝藏血,血養筋,肝血充足則筋脈得以濡養,筋健力強,四肢關節靈活;若肝血不足,筋失所養,則可能出現肌肉痙攣、抽搐、關節僵硬等問題。
榮爪
爪甲為"筋之余",肝血充盈則爪甲紅潤堅韌,不足則枯槁脆裂。
肝血的盛衰還可能通過爪甲的變化反映肝的病理狀態。例如,肝熱上炎可能導致爪甲枯槁,而肝血虛則表現為爪甲色澤暗淡、質地脆弱。因此,臨床中通過觀察爪甲的色澤、形態和質地,可以判斷肝的生理和病理狀態,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主肺
肺金制約肝木(金克木),防止肝陽上亢。肺主肅降助肝氣調達。多食辛味(入肺)可致肝傷筋急。
這里的“主”并非指“主導”或“控制”,而是指“克制”或“制約”的意思。在五行理論中,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因此肺對肝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這種關系不僅體現在生理功能上,也體現在病理變化中,如肺氣過盛可傷肝木,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影響筋脈的舒展。
中醫肝系統的整體功能框架主要圍繞其核心功能“主疏泄”和“主藏血”展開,同時與情志、消化、生殖、筋脈、爪甲、目、淚等密切相關。以下是中醫肝系統整體功能的詳細解析:
主疏泄:這是肝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氣機: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維持體內氣的正常運行,使氣機通暢,避免氣滯或氣逆。
2)調暢情志:肝主疏泄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正常時情志舒暢,失常則出現抑郁、易怒、煩躁等癥狀。
3)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運化,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從而協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4)調節水液代謝: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水液的運行和代謝,防止水濕停滯。
5)促進膽汁分泌與排泄:肝分泌膽汁,幫助消化,同時調節膽汁的排泄,維持膽汁的正常代謝。
主藏血:肝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具體表現為:
1)貯藏血液:肝在安靜狀態下貯藏血液,活動時將血液輸送到全身,以滿足身體的需要。
2)調節血量:肝根據身體的生理需求,調節外周血量,如在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時,肝臟將血液輸送到外周,以滿足身體的需要;在休息或睡眠時,肝臟則將多余的血液貯藏起來。
3)防止出血:肝血充足時,可防止出血傾向,如吐血、咯血、面紅耳赤等。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合肉
脾運化水谷精微充養肌肉。脾虛則肌肉消瘦或萎廢。
榮唇
口唇色澤反映脾之氣血:健運則唇紅潤,虛衰則蒼白干裂。黏膜屏障功能依賴脾的濡養。
主肝
肝木疏泄助脾運化(木克土),但肝氣過亢則橫逆犯脾(如脅痛、腹脹)。酸味(入肝)過量可致脾傷肉皺。
"肝—筋—爪—肺"構成動態系統:肝血濡養筋爪是功能基礎,肝肺生克維系平衡。養生需情志、作息、飲食協同;治療分虛實調氣血,觀察重形體與微觀結合,體現中醫"以肝為中心"的整體觀。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合骨
腎精生髓充骨,主導骨骼發育代謝。腎虛則小兒囟遲、老人骨脆。現代醫學中,腎調節鈣磷代謝與維生素D活化。
榮發
發為"精血之余",腎精充足則發黑潤澤,精虧則枯白脫落。富血小板血漿療法佐證精血養發。
主脾
脾土制約腎水(土克水),防腎水泛濫。脾運化水谷充養腎精,稱"后天養先天"。甘味(入脾)過食致腎傷骨痛。
五味偏嗜的病理機制
多食咸→脈凝泣變色
咸入腎,過食則腎水亢盛克伐心火(水克火),致血脈凝滯(高血壓)、面色晦暗。
多食苦→皮槁毛拔
苦入心,過食則心火亢耗傷肺津(火克金),致皮膚干枯、毛發脫落。
多食辛→筋急爪枯
辛入肺,過食則肺金亢盛克伐肝木(金克木),致筋脈拘急、爪甲枯槁。
多食酸→肉胝?唇揭
酸入肝,過食則肝木亢盛克伐脾土(木克土),致肌肉硬皺、口唇干裂。
多食甘→骨痛發落
甘入脾,過食則脾土壅滯克伐腎水(土克水),致痰濕阻絡(骨痛)、精不養發。
五味所合:五臟生理需求?
?心欲苦,苦味清心火,防亢盛(如黃連瀉心火)。肺欲辛,辛味助宣發,防氣壅(如生姜散寒)。肝欲酸,酸味斂肝陰,防陽亢(如白芍柔肝)。脾欲甘,甘味補中氣,防虛衰(如甘草健脾)。腎欲咸,咸味軟堅散結,助腎封藏(如牡蠣潛陽)。
五味需適度,過則為害。生理需求基于五行相生(如苦降心火防肺傷),病理偏嗜則因五行相克失衡。五臟-五體-五華構成形態功能系統(如心-脈-色),體現"有諸內必形諸外"。"主"強調制約(如腎主心)維持穩態,失衡則病。
健康觀
在飲食習慣上,經文警示五味過極的直接病理后果:如多食咸則血脈凝滯(咸傷血脈)、多食苦則皮毛枯槁(苦傷皮毛),這與現代醫學中高鹽致心血管病、過苦耗傷肺陰(如咖啡過量)的觀察相通 。同時指出五臟對五味的天然需求差異(“心欲苦,肺欲辛…”),提示飲食需兼顧臟腑特性,而非盲目避忌或偏嗜。例如腎虛者可適量食咸以滋腎,但高血壓者需控鹽(腎病禁咸) 。
養生方法應立足三點:
1)五味調和:依體質與季節靈活調配,如春季肝氣旺宜少酸增甘防脾傷,冬季腎主令可適度咸溫但避過 ;
2)體質差異:陰虛者宜甘涼潤燥(如百合),陽虛者宜辛甘溫補(如羊肉),痰濕者忌甘膩 ;
3)四季調養:春食清淡防積熱,夏食甘寒解暑濕,秋食柔潤抗燥,冬食溫補助藏 。
健康觀照上,中醫強調“司外揣內”——體表征象(如面色、毛發、爪甲)是內臟狀態的映現。如“其榮發也”提示腎精盈虧可察于發質,“脈凝泣而變色”表明心血瘀阻顯于面色 。這要求我們不僅關注癥狀,更需溯源臟腑平衡,通過調和飲食五味以固本,達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天年之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