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脫碳進程中邁過了一個里程碑:全球首家商業規模的電甲醇工廠在丹麥卡索正式投入運營。
歐洲能源公司的該工廠將為航運業生產4.2萬噸液體燃料,減排高達95%,同時還將為制藥商諾和諾德和玩具制造商樂高生產低碳塑料,用于其產品生產。
西門子的三臺電解器并非使用天然氣制氫,而是將歐洲最大太陽能園區的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綠色氫氣,并與當地沼氣廠捕獲的二氧化碳結合,制成合成燃料。
該工廠產生的多余熱量將用于為當地3300戶家庭供暖。
然而,卡索以及全球其他一些電甲醇工廠,在這個仍然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的行業中是顛覆性綠色創新的罕見案例。
這個價值3.5萬億美元的行業生產氨、甲醇和乙烯等初級化學品,這些化學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們存在于醫療保健、農業、建筑、交通運輸和紡織等行業的96%的制成品中。
該行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6%,僅次于鋼鐵和水泥,位居第三。根據落基山研究所的分析,如果不進行干預,到2050年,該行業的排放量將翻一番以上=。
綠色系統變革公司Systemiq和全球公共中心在202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該行業也為能源轉型提供基礎材料,這意味著如果該行業能夠用可持續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原料,并加大碳捕獲和儲存的使用,它就有潛力重塑自身,成為氣候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甚至實現碳負排放。
報告認為,到2050年,化學品的再利用和回收等循環利用方法可將化學品總需求減少高達31%。
事實上,標普商品洞察數據顯示,全球前100家化學品生產商中,超過70%已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甚至更多企業通過“基于科學的目標”倡議設定了中期目標。
但落基山研究所氣候相關產業項目經理Brianne Cangelose表示,該行業的復雜性和普遍性意味著脫碳路徑并非一帆風順。“對于化學品行業來說,沒有靈丹妙藥,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來有效減少該行業的排放。”
最具影響力的將是擴大清潔氫能來源的開發。氫能是許多化學品的核心組成部分,并且已在化學工業中廣泛用作化學反應試劑。它還可以作為天然氣的替代工藝熱源。
化工行業的另一項技術選擇是將能源密集型工藝(例如蒸汽裂解)電氣化。與使用化石燃料相比,電氣化有望減少至少 90% 的二氧化碳排放。
去年,巴斯夫、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和林德啟動了全球首個大型示范工廠,該工廠利用電力為其生產乙烯和丙烯的蒸汽裂解爐供電。這座示范工廠位于巴斯夫位于德國路德維希港的一體化基地,歷時三年建成,采用 6 兆瓦 (MW) 的可再生能源供電,并將測試兩種不同的供熱方案。
然而,埃森哲全球化學品業務負責人埃爾瑟指出,可再生能源在化學品生產脫碳方面的潛力將受到能源需求量的限制。該咨詢公司在2022年進行的分析發現,僅歐洲化學工業就需要額外安裝3.2拍瓦時的可再生能源,約為歐盟目前發電量的五倍,耗資約1萬億歐元。
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警告稱,該行業已“瀕臨崩潰”,面臨著能源價格是美國的五倍,以及為滿足歐盟綠色法規(包括逐步淘汰受限化學品)而產生的巨額成本。
據報道,包括陶氏化學和利安德巴塞爾在內的多家公司正在重新評估其在歐洲的足跡,包括關閉部分工廠。
他們敦促歐盟委員會加快推出其最近宣布的《清潔工業協議》中關于可負擔能源的部分。
埃森哲表示,市場對綠色化學品的需求確實在不斷增長。埃森哲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消費者有購買環保產品的意愿,并且往往愿意為此支付溢價。例如,在家居和個人護理領域,含有生物基或可持續成分的產品的增長率是整體增長率的兩倍多。
埃森哲預測,到2028年,對生物基化學產品的需求將增長約70%,從2023年的3400億美元增至5700億美元,增幅將是傳統產品的4.5倍。
埃爾瑟表示,對抓住這一增長機會的渴望,加上歐盟綠色協議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提供的監管推動,將推動歐洲工業走上更可持續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