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港股創新藥板塊持續上演“逆襲”劇情。這一市場表現的背后,是全球醫藥產業正在經歷深度變革——中國創新藥企業正憑借技術優勢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關鍵供給方,而港股市場則成為這場價值重構的核心承載地。
6月16日,中國創新藥產業再迎利好,國家藥監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推出創新藥臨床試驗“30日快速審批通道”,旨在進一步支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創新藥研發,提高臨床研發質效,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創新藥正在迎來黃金發展期。
美企年砸415億美元搶購中國創新藥
美國商務部2024年發布的《生物醫藥供應鏈安全評估報告》,一度引發行業震動,報告披露了一組數據: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論文產出占全球的60%,首次超越美國;79%的美國藥企生產依賴中國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甚至連最基礎的退燒藥中90%的原料藥都來自中國。然而現實劇情遠比報告更具戲劇性:美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的采購金額同比增長66%,年度授權交易總額飆升至415億美元。
中國創新藥迎來“供給側突圍”
美國制藥巨頭正面臨嚴峻的“中年危機”:年銷售額超百億美元的重磅藥物集中迎來專利到期,2024年~2028年期間,全球將有價值3500億美元的專利藥失去保護。而新藥研發管線的青黃不接更讓巨頭們焦慮——傳統新藥研發周期長達10年~15年,成功率不足10%,臨床Ⅲ期失敗率高達56%。在此背景下,通過授權引進(License-in)獲取成熟在研品種,成為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十年磨一劍”恰好填補了這一需求缺口。自2015年藥審改革以來,國家累計投入超2000億元支持創新藥研發,催生了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Biotech企業。這些企業開創的“快速跟隨+差異化創新”模式,與美國藥企形成完美互補:中國企業聚焦臨床前研究與早期開發,將靶點發現到IND申報的周期壓縮至3-5年,而美國企業則利用成熟的全球商業化網絡完成后期開發。這種“中國研發-全球銷售”的新型協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醫藥創新價值鏈。
港股成價值重估橋頭堡,外資“搶票”創新資產
全球資本對這場產業變革的反應堪稱敏銳。盡管2024年美聯儲維持5%的高利率環境,外資通過港股通渠道凈買入生物科技板塊金額仍達890億港元,占同期港股通凈流入的32%。海外機構的投資邏輯清晰:港股創新藥企業兼具三大屬性——確定性(全球產業鏈剛需)、成長性(2023年~2028年全球授權交易規模年復合增速達28%)、獨特性(中國創新藥技術輸出能力全球第二)。
作為“內資+外資”的天然橋梁,港股市場的制度優勢進一步放大了這種配置需求。恒生生物科技指數成分股中,85%的企業擁有自主創新管線,56%已實現跨境授權交易,該指數近一年的外資持有比例提升18個百分點,達到42%。分析人士指出,港股正在從過去的制造業估值體系向創新資產估值體系切換,這是一場跨越周期的價值重估。
普通投資者如何分享產業紅利?
面對港股市場50萬元的投資門檻,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有望成為普惠型工具。該基金跟蹤的恒生香港生物科技指數,一鍵覆蓋藥明生物、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30家創新藥龍頭,前十大成分股占比達68%。
當然,投資者需警惕行業特有的風險因素。創新藥研發也存在不確定性,但長期來看,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全球65歲以上人口2030年將達14億)、新藥需求剛性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藥企業的技術輸出能力已成為全球醫藥產業的“剛需配件”。
此外,隨著時間臨近二季度末,權益類產品也存在倉位調整的可能。近期,生物科技相關板塊出現一定幅度回落,但也不用過于擔憂。深交所數據顯示,本周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份額規模反而還略有增長。這也說明,市場理性調整,也為資金逢低布局提供機會。
站在全球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港股創新藥的爆發不僅是市場行情的演繹,更是中國從“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創新強國”躍遷的資本市場映射。對于投資者而言,關鍵是要在波動中錨定核心邏輯——當技術優勢轉化為全球議價能力,價值發現的旅程或許才剛剛開始。
投資有風險,獨立判斷很重要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南方基金供圖
歡迎轉發、分享、點贊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