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大”徐州,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我國今年最大的網紅黑馬。
2024年,徐州GDP達9537億元,距離“萬億俱樂部”僅一步之遙,今年初徐州就提前謀劃沖刺“萬億之城”。
3月26日,徐州召開2024年度高質量發展總結暨2025年工作推進會議,提出要把“扎實朝著萬億城市邁進”作為今年工作的鮮明主題。
而后,即3月28日起,“徐州發布”連續推出三篇解讀文章,并連發三問:邁進“萬億城市”,徐州如何踢好“臨門一腳”?如何穩扎穩打走好每一步?如何穩中求進再上新臺階?
4月份,媒體發布的2025新京報網紅城市潛力榜50強的榜單上,徐州更是以黑馬之姿登頂榜首,成為全國矚目的“網紅城市”領跑者。
繼徐州領跑《2025新京報網紅城市潛力榜50強》之后,今年“五一”假期,徐州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據美團平臺監測,五一假日期間全市游客接待總量、游客消費規模總量均居江蘇省第四位,分別同比增長37.3%,33.2%,游客接待總量增幅和游客消費規模增幅分別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
近期,“蘇超”火爆,“朋”城則更燃!
6月15日,徐州隊在徐州奧體中心迎戰鎮江隊,現場觀戰人數達30823人,是“蘇超”單場觀眾首次突破3萬人。據“徐州發布”稱,省外觀眾達到6902人,占22%,安徽、山東、河南分別有3527人、1465人、871人觀戰,合計超過省外觀眾八成。另外,北京、上海等地也有球迷專程趕來。
“蘇超”的爆火,成功構建起“體育與旅游”高水平融合、“文化與消費”高度共生的新生態,為此,多個省份回應借鑒蘇超辦賽,其中,山東棗莊已赴徐州調研。
徐州,古稱彭城。帝堯時建大彭氏國,中華烹飪鼻祖彭祖的封地。早在夏禹治水時即為九州之一。被譽為“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
“徐州為南北襟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延敵,真若從屋上建瓴水也。”曾在徐州任職的蘇軾道出了徐州的特點:南國門戶,北國鎖鑰,扼蘇魯豫皖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到清末民初,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無數次戰役在此上演。項羽、劉邦、韓信、曹操、劉備、呂布、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古今多少軍事家在此縱橫捭闔。
今天的徐州,已經做到了地級市所能做到的幾乎一切。事實上,交通教育醫療等“省會配置”已經說明了徐州的重要地位。
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國家領導人去的就是徐州。
而就在不久前,高層來江蘇調研,是再一次對徐州的肯定。
如此“炸裂”的徐州,能給“蘇皖魯豫交界區域”帶來什么?
一、蘇北“鐵三角”是“徐連淮”還是“徐連鹽”?
2025年,徐州不僅將實現“萬億”目標,更可能成為蘇北振興的標桿。
不過,有輿論認為,如果徐州想更進一步的發展,應協同連云港和鹽城,組成徐州-連云港-鹽城“三角軸”發展模式。
我們知道,徐州、連云港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規劃明確的重要節點城市。而鹽城可通過沿海高鐵北接連云港(規劃中)、西聯徐州,三地時空距離將大幅壓縮,形成“△”型交通骨架。
但是,根據江蘇省的政策顯示,江蘇北部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發展態勢,提到的組合是“徐連淮”而不是“徐連鹽”,淮安被包括在內而不是鹽城。
前幾年有個蘇北“物流金三角”的概念,即徐州、連云港和淮安三市構成互為犄角的現代物流體系。這個組合已經被確定為2023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支持城市。鹽城則提出打造長三角“金北翼”,定位為上海北向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正在打造長三角北翼制造業基地。
據此可知,官方層面已經確立了徐-連-淮組合,而鹽城的發展方向更多是沿海發展和對接上海。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徐州、連云港和鹽城之間沒有合作的可能性。
徐州的優勢在于它是華東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是“五省通衢”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連云港的優勢是深水大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鹽城的優勢是沿海地理位置和制造業基礎,正在打造長三角北翼制造業基地。
三地在交通物流、產業協同、開放平臺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間:交通物流方面,可以推進海陸空多式聯運體系,鹽城可以參與連云港港口的腹地拓展。產業協同方面,三地在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有合作潛力,如鹽城的新能源產業與徐州的工程機械產業協作。其中,以新能源裝備出海為突破口,借力徐州陸港+連云港港口+鹽城制造,打造特色產業鏈,形成“生產-運輸-貿易”三角閉環。
但三地合作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一,空間距離較遠,徐州到鹽城的直線距離超過250公里,合作成本較高。其二,戰略定位差異,連云港和徐州定位為陸海聯運樞紐,鹽城定位為上海北翼節點。再者,能否打破現有合作格局還是未知數。
當然,徐-連-鹽線發展也離不開宿遷和淮安。
二、徐州,能否帶動“蘇皖魯豫交界區域”協同發展?
徐州是江蘇省最有“志向”的城市,有人說“徐州立志想成為淮海地區老大”。
這可不是空想,歷史上就曾有人提出這個說法。1904年,張謇曾主張立徐州為省會,設立“淮海省”。
輿論認為,一旦徐州當省會,不但蘇北、皖北、魯西南、豫東經濟將被徹底盤活,更重要的是兼有高鐵、運河、海運之利,直接將京津冀和長三角連為一體,促進南北經濟文化融合,價值不可估量。
但是,就當前來說,“淮海省”的設立可能性渺茫。不過,在淮海經濟區,以徐州為“龍頭”,協同發展是最優選擇。
我們知道,徐州有個挺高的定位,要打造“三中心一樞紐一高地”,這是徐州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要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雙向開放高地。這個定位本身就顯示出徐州想要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意圖。
事實上,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對周邊城市,尤其是對河南商丘、安徽宿州和淮北、山東棗莊等地的輻射帶動較強,已形成區域經濟聯動效應。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進一步要求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區域合作”,并強化徐州的樞紐功能。
資料顯示,“徐州都市圈”通勤網絡日趨完善。徐州在規劃軌道交通S1-S6號線上,向棗莊、宿遷、宿州等地延伸,形成“一日生活圈”。徐州還在推進到菏澤的鐵路項目建設,G310、G311國道改擴建,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定能加強區域聯系。
在產業合作方面徐州也挺活躍的。它和宿州、淮北建了省際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成立了淮海經濟區工程機械、新醫藥等產業聯盟。徐州龍頭企業徐工集團在周邊,如泉山-蕭縣、銅山-埇橋等毗鄰合作園區集聚高端制造企業,布局供應鏈,帶動裝備制造集群升級。徐州還組建了首期規模20億元的淮海經濟區產業投資母基金,這種真金白銀的投入對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很實在。
徐州還在努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它的商業輻射半徑從2015年的100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50公里。中心商圈的外地居民消費占比超過30%,春節期間甚至達到50%以上。這也說明它對周邊消費的吸引力確實在增強。
同時,徐州也在布局未來產業,提出了“5+X”未來產業體系,包括氫能與新型儲能、深地空間利用等。這些前瞻性布局如果成功,可能會給整個區域帶來新的增長點。
總之,徐州正在蘇皖魯豫交匯處構建中國最大跨省都市圈,雖然面臨一些挑戰,但它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力是在持續增強的。2025年如果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它的區域帶動力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徐州的發展可以帶動蘇北、魯南、皖北、豫東等地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坊間認為,“徐州戰略地位比肩滬寧”。
眾所周知,一個城市的“朋友圈”能級,終究離不開大家的合力托舉。“共飲運河水,棗莊來助威”、“淮北不是客,主場一起拼”……在徐州主場對戰鎮江這場“蘇超”比賽中,“來自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的球迷帶著熱情觀賽,彰顯了互幫互助的情誼”,徐州的“人脈”正越來越廣。“有孚攣如,富以其鄰”,徐州正如是。
注:本文首發“城市圈”微信公眾號,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