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當年他是知青點的“瞌睡蟲”,下崗后他帶領大家再就業
這段知青故事是北京老知青王建國師傅給我講述的,也是他的親身經歷。當年他就是和本文中的主人翁張慶魁一起到山西省忻州地區插隊落戶的。下崗失業后,個頭矮小的張慶魁自籌資金開辦了預制件廠,下崗失業的同學們也都借了他的光。
有關王建國和張慶魁的知青生活往事和下崗再就業的坎坷經歷,聽我慢慢給大家分享。
圖片來源網絡
1968年12月下旬,凜冽的寒風裹挾著細碎的雪粒,在北京的街頭呼嘯著。17歲的張慶魁站在即將啟程的知青隊伍中,顯得格外瘦小,他的個頭比同齡人矮了一截,神色凝重的臉上寫滿了對未知的忐忑和不安。
汽笛一聲長鳴,火車緩緩啟動,張慶魁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前往山西省忻州地區插隊落戶的征途,開啟了一段曲折坎坷的艱苦歷程。
經過漫長的旅途顛簸,張慶魁他們終于抵達了山西省境內的忻州地區,他們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郭下大隊第五生產小隊。當郭隊長看到張慶魁那矮小的身影時,不禁心疼地說道:“這么個小娃娃就來插隊,你爸媽咋舍得嘛?”也正是因為張慶魁這副像小娃娃般的模樣,從那一刻起,他便成為了郭隊長和鄉親們眼中需要被呵護的對象。知青們也自然而然地對他多了幾分照顧和關愛,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張慶魁感受到了別樣的溫暖。
一晃就到了春耕備耕的時節,郭下大隊的田野間開始熱鬧起來。隊長考慮到張慶魁個頭矮身體弱小,就安排他跟著架子車往地里運送土雜肥,讓他負責牽牛趕牛。對于這個安排,張慶魁滿心感激,他知道這是隊長和鄉親們對他的關愛。每天吃過早飯,他就到牛棚去牽牛背牛套,然后到場院套牛往地里拉糞肥,他只負責牽著牛在前面走,裝卸車都不用他管。早春的寒氣撲面而來,可他的心里卻暖暖的。
運送土雜肥的勞動雖然不算繁重,但一天下來也十分疲憊。收工回來的路上,張慶魁坐在架子車上,一會功夫就能呼呼地睡著。那酣睡的模樣,仿佛周圍的一切都與他無關。每次在田間地頭短暫休息時,別的知青還在閑聊,張慶魁找個地方一坐,不一會兒便進入了夢鄉。他那毫無防備、安然入睡的樣子,常常引得大家會心一笑。
轉眼就到了麥收時節,夏日的驕陽似火,金色的麥浪在風中翻滾。知青們也加入到了收割麥子的隊伍中,張慶魁自然也不例外。那天,大家拿著鐮刀,在麥田里彎腰勞作。汗水不停地從額頭滾落,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割著割著,大家突然發現張慶魁不見了。眾人四下張望,只見他坐在麥壟里,腦袋一點一點的,已經沉沉地睡著了。
看到這種情況,大家心里都挺難受的,一名知青正要上前叫醒他,郭隊長趕忙搖了搖頭,心疼地說:“讓他睡一會吧,這么小的娃娃天天早起晚睡,也真是難為他哩。”從那以后,“瞌睡蟲”這個綽號便在郭下大隊叫開了。每當有人喊起“瞌睡蟲”,大家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張慶魁呼呼大睡著樣子,給他起這個綽號,大家并不是嘲笑他,是大家對他的疼愛和憐憫。
時光悄然流逝,轉眼就到了1973年,那年春季,廠礦企業開始優先在插隊知青中招工招干,這對于渴望回到城市、改變命運的知青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郭下大隊迎來了第一個招工指標,郭隊長幾乎沒有猶豫,第一個就想到了張慶魁,他希望這個一直被大家疼愛的小娃娃能夠有個好前程,能早一點離開農村進城工作。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現實卻給了張慶魁重重一擊。一連好幾次,他都被招工單位拒之門外。看著隊里的五名女知青和兩名男知青都先后通過了體檢和政審,滿心歡喜地踏上回城之路,張慶魁和剩下的四名男知青心中雖然充滿了失落與無奈,但他們沒有抱怨,依然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堅守,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機會。
直到1979夏天,在郭下五隊插隊落戶的王建國和張慶魁他們五名知青還沒等來招工機會,就在他們感到惆悵和失望之際,國家有了新政策,在農村插隊落戶的知青還沒招工進城的,可以返回原籍了。
終于可以返城了,張慶魁他們五名男知青心中說不出是啥滋味,都懷著復雜的心情,告別了生活了十余年的郭下大隊,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京,回到了父母親人身邊。回城后,他們陸續被安排到工廠企業當了工人。本以為生活就此步入了正軌,可命運又一次和他們開起了玩笑。到了1998年前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張慶魁和他的許多工友們都先后下崗了。失去了穩定的工作,大家都陷入了困境,為再就業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張慶魁卻展現出了驚人的魄力和勇氣,他和一名原單位的下崗工友商議后,決定放手一搏,自主創業。他倆四處奔走,東拼西湊籌集了一些資金,租賃了郊區倒閉的一處工廠大院,經營起了一家預制板廠。
創業的道路充滿了艱辛,資金短缺、技術難題、市場競爭……每一個問題都像是攔路虎,橫亙在他們面前。但張慶魁沒有退縮,他白天跑市場、拉業務,聯系原材料,晚上研究技術、管理工廠,常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慶魁和工友的努力下,預制板廠的規模漸漸壯大。這時,張慶魁沒有忘記當年一起在郭下大隊插隊落戶的同學們。凡是下崗失業的同學,他都把他們都招到預制板廠工作。在他看來,大家曾經一起在艱苦的歲月里相互扶持,如今自己有了能力,就一定要帶著大家一起創業,共同過上好日子。隨著工廠的發展,預制件廠的規模越來越大,效益也越來越好。張慶魁沒有獨吞成果,他給每一位在廠里工作的老同學都分配了股份,讓大家都成為了預制件廠的股東。
創業成功了,手頭寬裕了, 張慶魁成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郭下大隊的鄉親們,沒有忘記那個曾經給予他溫暖和關愛的第二故鄉。他和同學們一起多次回到郭下看望鄉親們,為鄉親們奉獻了愛心。看到村里的道路還是泥濘土路,他便出資修建了寬敞的水泥路;得知學校的教學條件簡陋,他又捐贈了大量的教學設備和圖書。張慶魁用實際行動,回報著這方曾經給予他溫暖和關愛的熱土。
現如今,張慶魁已是一位年過七旬的白發老人,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曾經瘦小的身軀也更加瘦小,但他的眼神依然堅定而溫暖。每當同學們一起聚會的時候,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共同向他敬上一杯酒。別看他是一位瘦小的老人,可在同學們的心中,他早已從當年那個愛睡覺的“瞌睡蟲”,變成了令人敬重的領頭“老大哥”。
圖片來源網絡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在郭下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已漸行漸遠,曾經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都成為了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而張慶魁,就是這段回憶中最閃耀的那顆星,他照亮了大家前行的道路,為大家安定幸福的晚年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王建國師傅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