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讀者在后臺留言,講述了自己的婚姻故事。
她和丈夫結婚5年,孩子3歲。丈夫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她大吼大叫,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摔東西。她想過離婚,但每次一提,父母就勸她:"為了孩子忍忍吧,誰家不是這樣過來的?"
最讓她崩潰的是上周,她加班到晚上九點回家,發(fā)現丈夫躺在沙發(fā)上打游戲,孩子餓得啃餅干,廚房水池里堆著三天沒洗的碗筷。她忍不住抱怨兩句,丈夫突然抄起電飯煲砸在地上,內膽碎片濺到孩子腳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
我問她:"你媽媽當年也是這樣過來的嗎?"她突然沉默了。過了很久才回復:"我爸也這樣,喝醉了就打我媽,我媽總說'為了這個家我什么都能忍'。"
這個對話讓我想起黃導線上課程《命運的轉折之與原生家庭和解》說的:原生家庭的代際傳承——人會不自覺地重復童年時期熟悉的情緒模式,哪怕這種模式是痛苦的。
就像這位讀者,她從小目睹母親在婚姻里逆來順受,潛意識里會覺得"婚姻就是這樣""女人就該忍耐"。當她遇到和父親相似的丈夫時,那種熟悉的痛苦反而會給她畸形的安全感。
更可怕的是,這種模式會代代相傳。她的孩子正在目睹:媽媽被欺負時要沉默,爸爸可以隨意發(fā)泄情緒。如果是個女兒,可能將來也會重復她的婚姻;如果是個兒子,很可能成為另一個父親。
為什么我們總在重蹈覆轍?
因為在原生家庭里,我們學會了兩種東西:
1. 什么是愛(父母如何相處)
2. 我值得怎樣的愛(父母如何對你)
有個殘酷的真相:人很難愛上"陌生"的關系模式。就像從小吃咸菜的人,突然吃到清淡的菜肴反而覺得"沒味道"。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女性:
- 父親酗酒的女兒,總被"浪子"吸引
- 母親被家暴的女兒,會替施暴者找借口
- 父母冷漠的女孩,會把控制欲當作"關心"
這不是命運,而是潛意識里的導航系統(tǒng),把你帶向"熟悉"的港灣——哪怕那里布滿暗礁。
有個案例特別典型:小敏,32歲,結婚三次,每次丈夫都會動手。咨詢時她說:"我知道他們不好,但那些溫柔的男人讓我害怕,總覺得他們在偽裝。"
追溯她的童年:父親酗酒家暴,母親總說"他心情不好才這樣"。有次父親打碎她的存錢罐,母親反而安慰她:"爸爸是愛你才管你。"
你看,她從小就被植入了一個程序:傷害=愛。這種扭曲的認知,就像一副有色眼鏡,讓她把健康的關系過濾掉,只選擇那些"熟悉"的傷害。更可悲的是"和諧"的陷阱。
中國家庭太擅長用"和諧"綁架女性。公婆刁難?"別計較,家和萬事興";丈夫出軌?"為了孩子忍忍";遭遇家暴?"傳出去多丟人"。
我接觸過一位50歲的阿姨,在"賢惠"的殼子里熬了三十年。直到女兒離婚時她說:"別學媽媽。"女兒回她:"媽,我寧愿你當年離了。"
那些為了"完整"而維持的家庭,內里早被蛀空了。孩子寧愿要真實的破碎,也不要虛假的圓滿。
如何打破這個循環(huán)?
1. 承認創(chuàng)傷
停止為傷害找借口。"他只是壓力大""婚姻都這樣"…這些合理化會麻痹你的痛覺,讓你在糟糕的關系里越陷越深。
2. 重寫愛的定義
通過心理咨詢、書籍或課程,重新學習健康的關系模式。就像黃導在核心課程《關系架構》里宣導的一樣,讓我們重建自己的關系模式。
3. 建立情感邊界
當家人說"忍忍就過去了"時,溫柔而堅定地拒絕:"這是我的婚姻,我有選擇的權利。"
4. 給自己一次"叛逆"的機會
那些告訴你"離婚的女人不值錢""單親媽媽很慘"的人,往往自己從未敢走出牢籠。有時候,背叛原生家庭的方式,才能忠于自己的人生。
最后想分享來訪者小雨的故事:她花了三年時間做心理咨詢,期間丈夫嘲諷她"被洗腦了"。當她終于提出離婚時,母親以死相逼。她帶著孩子凈身出戶,做過家政,擺過地攤。現在有了自己的小工作室,交往的男友會在她痛經時煮紅糖姜茶——"原來男人可以這樣啊",她笑著說。
婚姻不是女性的終極宿命,而是認識自我的途徑之一。當你真正看清自己在重復什么,才能選擇繼續(xù)或離開。
那些原生家庭給你的底色,不是囚禁你的牢籠,而是你突破自我的起點。真正的成熟,是在認清關系的真相后,依然敢親手重建自己的人生。
7月08—10日
《成長架構》杭州站
重磅來襲
十年深耕,數萬案例淬煉。這不是普通的家長課堂,而是一次徹底的家庭教育系統(tǒng)升級!
教育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孩子的成長從不等候。
課程報名正在火熱進行中,席位有限,歡迎加入我們,讓這場為期3天的學習,成為您家庭蛻變的起點!
席位有限,快速聯(lián)系服務老師報名!
(不同課程可能導師不同,詳情請咨詢您的服務老師或私信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