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不能考上985、211,小學就有跡象。
小學時,聽話的孩子就能學好,因為小學知識簡單,靠死記硬背就能拿高分。
初中時,有學習意愿的孩子能學好,并且能考上重點高中,因為初中科目增多,單靠家長催、老師盯的孩子會慢慢掉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學成績好,上了重點初中就萬事大吉了,但是有的孩子上了初中就跟不上節奏了。
什么樣的孩子到了初中會掉隊呢?就是小學靠家長催著寫作業,大量刷題取得高分的孩子。
到了初中,小學時被掩蓋的學習能力缺陷,就會徹底暴露。
真正有潛力的孩子,小學就養成了這四大特質
1.學習內驅力
孩子能主動制定學習計劃,不用催促就能按時完成作業。真正的學習強者,早在小學就懂得: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是爸媽的事,而是自己的事。
這種由內而外的求知欲,遠比家長的監督更持久、更有力。
2.有規劃意識、時間觀念
放學后先寫作業還是先玩游戲?周末如何分配學習與休息時間?這些看似小小的選擇,其實就是時間管理能力的雛形。
那些從小養成規劃意識、懂得高效利用時間的孩子,到了初高中,課業繁重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從容應對;而缺乏時間觀念的孩子,往往被作業和考試壓得喘不過氣。
3.深度思考能力
不滿足于計算全對,不逃避復雜應用題。
小學數學拉不開差距,因為沒有選拔性考試,平時考試都是很基礎的題。小升初有擇校經歷的家長都知道,選拔考試的數學題難度之大。同樣高考作為選拔考試,每年高考數學因為難度大上熱搜似乎司空見慣。
所以如果孩子不滿足于做簡單題,善于深入思考,看到難題鉆研不放棄,到了初高中就有明顯的優勢。
孩子之間的差異,本質上就是思維深度的差距。
4、扎實的基礎知識
別小瞧小學課本的“簡單”知識,這正是構筑未來學習大廈的基石。
語文基礎不扎實、閱讀能力不足,初高中成績就會斷崖式下降。因為不僅語文考試題需要大量的閱讀,其他科目的文字題目也很多,看不懂題就談不上做對。
三年級后就要養成精讀習慣,看書不能再走馬觀花了,這個習慣比多做幾套卷子更重要。
數學基礎運算不扎實,初高中運算量大,解題步驟多,一步算錯步步錯,怎么能拿高分?
最后想說,與其緊盯分數排名,不如聚焦孩子的底層能力培養。
那些在小學就學會自己管理學習、善于思考解決問題、基礎扎實的孩子,在初中就會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
真正的教育遠見,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幫他們鍛造出這些持續成長的能力。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