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商鞅變法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加強對百姓的控制,加強對老百姓的索取,是變法中的核環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商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首先便是通過嚴刑峻法和連坐制度讓百姓遵守法律。其次就是鼓勵告密,盡可能的讓一些違法亂紀的現象被扼殺在萌芽狀態。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秦國的百姓可能不一定知法,因為商鞅實行的是愚民政策,大部分老百姓并沒有機會學習秦法,商鞅雖然讓百姓以吏為師,但是官員也不可能有時間教導百姓學習秦法。老百姓雖然并不知道秦法具體為何物,但他們卻不敢犯法,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畏懼法律,自己畏懼不說,甚至還擔心身邊的人會犯法。
顯然,百姓遵紀守法然是國家強盛的重要表現之一,但是百姓遵紀守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社會安定,還是為了經濟繁榮,又或者是為了國家強盛。參考秦國后來對六國的戰爭情況來看,似乎秦國因此走向了強盛,并完成了對列國的統一戰爭。但是秦國統治下的百姓是否過得開心呢?很難知曉每一位秦國百姓的內心想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秦國百姓的物質生活不會太好,因為商鞅并不希望秦國的百姓日子過得太好,甚至希望他們的生活相對糟糕才最好。這和法家思想的先驅——管仲提出的“利出一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法家代表們的共同特征之一。
在商鞅看來,百姓只有生活相對貧困,才會有求富的上進心。百姓富有了之后,就會貪圖享受,國家因此就會出現寄生蟲,就會走向衰落。百姓如果富裕了,就不愿意被國家驅使,他們只會拿出錢糧來逃脫勞役和兵役。如果讓他們重新回到貧困的狀態,就不會懶惰了。所以國家要想富裕,就要讓百姓保持相對貧困的狀態,這樣國家就會強上加強。因而商鞅主張將百姓的生活水準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溫飽線上,即吃不好或者吃不飽,但是也餓不死。餓死了就會損失勞動力,而且容易發生動亂,但是吃的太好,日子太好了,也就不愿為國家效力了,這便是商鞅“國富而貧治”的思想理論。
很難說商鞅的觀點是全對還是全錯,有些觀點在那個秦國上上下下都在求強的時代里也不無道理。在那個大爭之世的亂世里,或許暴力一點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國富民窮也更能增強國家的實力,更好的促使秦國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但是如果換做太平時代,國富的代價是讓老百姓貧困,而且還是刻意的讓百姓貧困,理由是這樣可以激發百姓的動力,就顯得相對荒唐了。
由此一點也就可以知曉,商鞅變法或許是強秦之法,不過這里強大的僅僅是秦孝公的秦國,只是后世秦君的秦國,所以秦孝公本人對商鞅變法是非常支持的,秦國的后代君王也沒有背離商鞅變法的基本道路。但商鞅變法強大的并非是秦人的秦國,甚至不是秦國新舊貴族的秦國,也就更不是普天之下百姓的秦朝,他本人在歷史上的褒貶不一,而且評價總是相對極端也就不難理解了。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