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模型的水平每個月都在大幅提升,你還在用一年前的提示詞技巧嗎?”
與大模型的交互,正在成為一項核心的生產力技能。它不是簡單的問與答,而是一種融合了心理學、溝通藝術與戰略思維的全新協作模式。
現任Anthropic首席產品官(CPO)Mike Krieger在lenny的精彩訪談中做了分享,為我們揭示了前沿探索者們是如何將大模型從一個“工具”轉變為一個強大“伙伴”的。
以下是從訪談中提煉的七個核心交互技巧:
技巧一:心態轉變——從“指令執行者”到“思維伙伴”
這是最根本的改變。不要將大模型僅僅看作一個等待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它視為一位能夠與你平等對話、激發思考的“虛擬協作者”。
訪談中Mike Krieger提到,他已經將Claude作為自己的首選產品策略伙伴。他不會直接問“我該怎么做?”,而是分享自己的初步戰略,然后讓Claude來挑戰它、審視它。
怎么做呢?
在開始一段復雜對話時,先別急著提問。把你完整的思路、背景信息、甚至是一份粗糙的初稿“喂”給它,然后提出開放性問題,例如:
“這是我的初步想法,你看到了哪些我沒看到的盲點?”
“基于這些材料,你能否提出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視角?”
“我可能陷入了哪些思維定式?”
大模型通常被訓練得非常友善和樂于助人,這在進行創意批判或風險評估時,反而會成為障礙。你需要主動打破這層“禮貌”的屏障。
訪談中 Mike發現,與其問“這個策略哪里可以改進?”,不如直接下令:“**Be brutal, Claude, roast me. Tell me what's wrong with this strategy.**”(Claude,對我狠一點,噴我。告訴我這個策略哪里有問題。)
具體怎么做?
使用更直接、甚至略帶情緒化的指令,來迫使模型跳出“好好先生”的角色。嘗試使用這樣的詞語:
“請用最嚴厲、最挑剔的眼光來審查這份方案。”
“把這個想法噴得體無完膚,找出它所有的致命缺陷。”
“別給我鼓勵,我需要的是最坦率、最尖銳的批評。”
對于需要復雜推理的任務,一個簡單的指令“前綴”可能會解鎖模型更深層次的計算和思考路徑。
這是Mike的一個私人技巧。在處理復雜問題時,他總會在Prompt中加入一句“think hard”(認真思考)。他發現這能引導模型調用不同的、更強大的推理流程。
當你希望得到更高質量的分析、代碼或解決方案時,在你的請求中明確地加入類似指令:
“請一步一步來推理,并展示你的思考過程。”
“在回答之前,請進行深度分析。”
“認真思考以下問題,并給出詳盡的回答。”
高質量的輸出,源于高質量的輸入。你提供給模型的上下文信息(“原料”)越豐富,它產出的“成品”就越精準、越有價值。
訪談中 Mike舉例,直接問“Anthropic的產品策略是什么?”只會得到泛泛的網絡信息。但如果你提供相關的內部文檔、Slack對話、用戶反饋,模型的回答質量將發生質的飛躍。
將模型想象成一個需要消化信息才能工作的顧問。在提問前,盡可能地提供所有相關的背景材料:項目文檔、數據報告、會議紀要、甚至是你之前的思考片段。這里不得不提MCP,它是大模型能搭積木式引入各個來源上下文的關鍵。
技巧五:反向學習——讓模型成為你的Prompt教練
有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向模型提問。那么,為什么不讓模型自己來教我們呢?
如果你是開發者,可直接進入控制臺找到Prompt優化器
Anthropic內部有一個“Prompt改進器”工具,用戶描述目標后,模型會反向生成一個最優的Prompt。Mike驚訝地發現,模型生成的Prompt(比如會使用XML標簽來組織信息)遠比人類憑直覺寫出的更有效。(在Claude的開發者服務里可以體驗)
你可以直接向任何大模型請教: - “我希望你幫我完成[任務X],為了讓你能給我最好的結果,我應該如何向你提問?請給我一個理想的prompt模板,并解釋為什么它有效。”
技巧六:迭代與協作——從“一問一答”到“共同構建”
不要期望通過一次完美的提問就得到最終答案。真正高效的交互,是一個持續迭代、共同構建的過程。
Anthropic的工程師用Claude寫代碼,不是一次性的任務,而是一個“提出想法 -> 模型生成 -> 人類測試 -> 提供反饋 -> 模型修正”的循環。
具體地,將模型視為你的“結對編程伙伴”或“白板前的同事”。把大任務分解成小步驟,與模型進行多輪對話。在每一輪都提供清晰的反饋,不斷修正和引導,共同逼近最終的完美方案。
技巧七:關注對話的“質”,而非“量”
衡量一次交互是否成功,關鍵不在于對話持續了多久,而在于它是否解決了你的問題、推動了你的思考。
Claude自己向Mike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一次好的對話可能只有兩條消息,也可能長達兩百條時,該如何衡量?”這提醒我們,傳統的“用戶參與度”指標在AI時代可能完全失效。
在每次交互后,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次對話幫我節省了時間嗎?
我是否獲得了新的、有價值的見解?
我的項目是否因此向前邁進了一步?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無論對話長短,這都是一次成功的交互。
忘掉那些傳統的參與度指標。
一次成功的AI交互,不在于你們“聊”了多久,而在于它是否真正為你創造了價值。
我們需要尋找新的北極星指標,一個真正圍繞“價值創造”而非“消磨時間”的指標體系。
三句話總結
1.改變關系:停止將AI視為工具,開始將其培養成能夠提供批判性反饋和獨立視角的思維伙伴。
2.打破常規:用直接甚至“粗暴”的指令,突破模型的“友善”設定,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有價值的洞見。
3.重定義價值:成功的AI協作,其衡量標準不是交互頻率或時長,而是它是否實實在在地為你節省了時間、帶來了新知、推動了進程。
2025,您不容錯過的 9 份最佳指南
來源 | AI趨勢全天候(ID:gh_285e4259a5ae)
作者 | AILin師傅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