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在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呼吁公眾積極參與體重管理,“體重管理年”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與此同時,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要“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背景下,如何發揮商業健康險作用,助力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促進2.6億慢病人群從“被動治療”向“主動防控”轉變,是國家多層次醫療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相互保險以其共建共治機制和非營利性特點,成為普惠保險的典型形態,能夠有效填補社保與傳統商業保險之間的部分保障空白,契合醫改方向。在此背景下,相互制健康險順應“體重管理年”的政策導向,依托其獨特的組織機制,積極探索服務與保障模式創新,在慢病管理中展現出應用潛力。
2025年6月22日,正值相互保險批籌九周年。作為國內首家全國性相互保險組織,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簡稱“眾惠相互”)長期專注于健康險領域,其發展路徑已從提供基礎保障(“保得了”)逐步擴展至關注健康干預效果(“治得好”)和健康風險控制(“管得住”),初步構建起“響應政策-機制創新-科技賦能-生態協同”的服務閉環,努力實現健康管理與普惠保障的有機結合。這一實踐表明,相互制健康險有望為探索慢病管理新路徑、支持“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提供有益補充。
社會屬性契合政策導向
聚焦慢病保障新定位
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16部門聯合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將體重管理作為慢性病防控的關鍵切入點,推動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全民健康管理體系。這一政策導向與相互保險的“互助共濟、風險共擔”核心理念相契合。相互保險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實踐形式,其制度設計旨在深度綁定保障需求與會員利益,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惠目標。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制度安排。借鑒國際經驗,相互保險作為普惠保險的一種典型形態,憑借其共建共治的制度設計和非營利性特點,能夠有效提供符合群眾需求的補充性保障,與我國醫改和醫保制度的公益方向相一致。相互保險的顯著特征在于參保人兼具“被保險人與所有者”雙重身份,在衛生健康領域有助于彌補社保與傳統商業保險之間的保障空白。
相互保險在慢病保障體系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助力構建公平適度的保障機制。通過風險共濟,將更充分的健康保障覆蓋至弱勢群體、帶病人群及特定需求群體;二是探索穩健可持續的籌資模式。其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強調權責對等,有助于完善社區互助共濟機制;三是提升保障效率與福利水平。作為全體投保人共同所有的組織,其資產和盈余主要用于被保險人的福利與保障,具備開展特定病種、藥品保障等精細化服務的潛力;四是推動健康管理關口前移。可更專注于慢病防控和健康風險減量管理,支持“預防為主”方針。
與股份制保險不同,相互保險由全體投保人共同所有,這一特性使其能夠更聚焦于被保險人長期福利,為“一老一小”、帶病體及慢病人群等保障不足的群體,在醫療健康領域提供更具持續性的普惠服務。
眾惠相互式健康保障
重塑慢病管理新方案
國家戰略的清晰指向,與眾惠相互深耕慢病保障的路徑深度契合——從被動賠付轉向主動管理,從“保疾病”升級為“管健康”。
開業以來,眾惠相互一直堅持聚焦健康保險市場,至今健康保險業務占總保費收入的96.5%,是一家真正的“健康保險公司”。
具體實踐上,例如在成都,眾惠相互深度參與四川華西第二醫院推出的華西婦兒聯盟,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體系,通過制定50種兒科常見病標準化診療路徑,為參保兒童配備專屬家庭醫生,創新設計“總額預付、結余留用”的相互保障計劃,結余反哺基層醫療升級及醫生培訓,推動基層首診量增長80%,次均費用下降24%,提升向上轉診效率,服務基層醫改,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發展。據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楊燕綏教授團隊發布的《華西婦兒聯盟家庭醫生互助計劃運行績效評估報告》評價:該項目創造性地將相互保險產品與醫療保險結合,是發揮金融橋梁作用、落實服務社會的有效形式,為保險業參與社會治理、服務民生保障探索了一條新路。
在產品創新方面,針對我國1.3億慢性腎臟病患者“治療費用高、保障缺口大”的痛點,眾惠相互陸續開發相關產品16種,打造國內最全腎病保險產品矩陣,CKD1-5期患者均有對應可投保場景。目前,累計承保人數近10萬人,以主打產品為例,其非健康體投保比例超過70%,投保用戶大多為帶病投保,進展到CKD 5的患者中超過25%的被保險人在我社保險保障支持下實現了腎移植,從而實現了臨床治愈,切實解決了患者“治不起、管不好”的痛點。
比“大病要保”更為重要的是“慢病要管”,眾惠相互“保險+健康管理”閉環模式,推動慢性腎病從被動治療向主動防控轉型。通過與龍頭醫療企業合作,整合患者健康數據,搭建智能監測平臺。聯合三甲醫院腎內科專家,提供個性化飲食指導、用藥監測及并發癥預防服務,有效幫助腎病患者控制病情、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延緩其進入腎病晚期的時間,提高生存質量。此項目將保費部分結余反哺健康管理,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腎病領域科研公益項目,形成“預防-治療-康復”全周期服務網絡,有效響應了《“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強化慢性病綜合防控”的要求,通過“支付方-服務方-患者”三方利益共享,為三醫聯動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該項目中30%的參保人通過健康管理延緩了病情進展,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近1億元,實現了健康水平、醫療費用的雙正循環。
我國肝癌年新發病例36.77萬例,疾病負擔居全球首位,80%的肝癌患者由慢性肝病進展而來。管好我國4.5億(含乙肝病毒攜帶者)慢性肝病患者,做好肝癌發生的風險減量工作,既是保險機構的核心價值,更是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貢獻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近幾年,眾惠相互持續關注肝病,開發了針對慢肝病患者的創新型保險產品——“惠肝保”,通過相互保險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在提高患者依存度的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經濟壓力;此外,還以國內龍頭醫院為核心建立早期肝癌規范化診療路徑,為患者提供可及、可支付的肝癌規范治療,從而在患者提高總生存期和無病復發期的同時避免災難性醫療支出,推動實現肝癌“少發生、早發現、規范治療”的健康管理目標。
2016年,原中國保監會批準眾惠相互等三家機構籌建,至今九年。在“健康中國 2030”戰略中,相互制健康保險以“互助共濟、普惠公益”的制度內核,精準地為慢性病防控提供了“市場機制 + 社會治理”的創新解決方案。在國家體重管理年活動中,相互保險不僅提供了風險保障,更通過機制創新、科技賦能與生態協同,將體重管理從單一的健康行為轉化為“個人參與、保險驅動、社會共建”的系統工程,為慢性病防控提供了“保障方案”。
九年來,眾惠相互明確堅定了以健康險為主的發展戰略,依托相互保險機制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健康保險服務,更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導向,聚焦支付方式改革、促進分級診療、賦能基層醫療、醫藥服務優化等關鍵領域。以商業健康保險為紐帶,推動醫療、醫保、醫藥的有效銜接。尤其是立足市場亟需而保障不足的“一老一小、帶病慢病”人群,打破傳統保險框架,逐漸形成了“健康人群行為干預-慢病人群健康管理-大病人群專項保障”的獨特健康保險之路。未來,眾惠相互將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持續助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健康治理新格局,從普惠保險的角度,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更多相互力量。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