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野的名將之中,開國上將陳再道頗有名氣,他的經歷也頗為曲折,不過無論身處何種境遇,即便是被一位中將當眾打耳光,陳再道也始終心胸坦蕩、開闊,這樣的心態是人們值得學習的,那么打人者下場如何呢?
1909年1月,陳再道出生在湖北麻城乘馬崗鎮的一個農家,幼年的陳再道飽受磨難,剛滿三歲就經歷了喪父之痛,沒幾年親姐和母親也病逝了,好在陳再道頑強地活了下來,在17歲時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9月和11月,陳再道在參加了大別山秋收起義之后,又跟隨隊伍參加了黃麻起義,他所在的自衛軍也被改編為鄂東軍,他跟隨隊伍轉入黃陂縣木蘭山堅持戰斗,當時他們游擊隊一共是72人,后被統稱為“木蘭山游擊英雄”。
1928年8月,陳再道被批準入黨,后進入紅4軍擔任排長、連長和營長等職,他參與了鄂豫皖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戰斗中陳再道英勇沖鋒,屢次立功,逐漸在鄂豫皖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在當上師長之后,陳再道率部在竹峪關打敗敵軍,并乘勝追擊60多里,打得敵人是聞風喪膽,從而徹底解除了四方面軍的后顧之憂。1935年,陳再道被任命為紅4軍的副軍長,不久后跟隨四方面軍進行了長征。
長征途中,陳再道率部三次走過雪山和草地,期間策應了紅二方面軍北上,在南下和北上出現分歧的時候,陳再道展出堅決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抵達陜北之后,陳再道受到了組織的重用。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后,陳再道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旅長是大名鼎鼎的陳賡,由此可見陳再道當時在軍中的地位之高。在后來的解放戰爭中,陳再道同樣有著出彩的表現。
1947年7月,在魯西南戰役中,陳再道受命指揮7個旅,歷時12個晝夜取得了戰斗的勝利。在后來的淮海戰役中,陳再道率部參加了合圍黃維兵團和阻擊李延年兵團,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建國后,陳再道在組織的安排出任中南軍區的二號司令員,在大軍區劃定之后,他被調往武漢軍區擔任一把手軍事主官。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銜。值得一說的是,陳再道擔任武漢軍區司令員長達12年,期間多次迎接和陪同毛主席。
1967年7月,當時正值毛主席視察武漢,不料遭遇了“百萬雄師”圍攻謝富治等人,毛主席也匆忙離開武漢。之后在謝富治等人的添油加醋的報告中,陳再道被扣上了“帽子”,他沒有推卸責任。
幾天后,陳再道和政委兩人到了北京接受問話,7月26日,在召開的擴大會議上,謝富治和空軍司令吳法憲向陳再道發難,諸多罪名被扣到陳再道頭上,在暫時休息期間,情緒激動的吳法憲中將突然打了陳再道一耳光。
在眾人詫異的眼光中,吳法憲自知理虧,灰溜溜地離開了。在會議結束之后,陳再道被撤銷了職務,安排到江西軍區的一個農場參加勞動。1972年,在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的幫助下,陳再道得以恢復工作,擔任福州軍區副司令。
此時吳法憲因參與陰謀活動已經被關押審查,而他打陳再道耳光也成為了一大過錯,不過陳再道并沒有落井下石,聲明吳法憲只打了一耳光。后來吳法憲經審判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
1978年11月,陳再道恢復了名譽和待遇,擔任過鐵道兵團司令員。1982年,陳再道主持了鐵道部集體轉業,為軍改做出了貢獻。1993年4月6日,陳再道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