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我曾經是紅軍團長!”
湖北一位飽經風雨的老農堅定地對著村民說道,聽到的村民非但沒有驚訝、敬重,反倒一臉不屑,認定他是在說謊。
“你哪里像紅軍團長,我看像反革命分子!”
沒有一個人愿意相信老農說的話,甚至還給他打上了一個“反革命分子”的稱號。
這個稱號在老農的頭上一戴就是12年。
直到一年夏天,60歲的老農無意間看到了一個有關楊得志司令的新聞,他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楊司令,當面請求道:
“希望楊司令能夠證明我的清白!”
楊司令看到老農變成了這般落魄的模樣,決定親自出面為老農自證身份。
被扣了12年帽子的老農終于能抬起頭了。
這位老農是誰?為什么他會被誤會成反革命分子?老農和楊司令之間又有著什么樣的關聯,能讓一個司令親自證明呢?
加入紅軍成英雄,名字卻被登錯
這位老農名叫侯禮祥。
1912年,侯禮祥在湖北省江陵縣一個小地方出生了,小時候他還去私塾讀過幾年書。
在那個年代,會認自己的名字已經很不錯了,更別提還能在私塾學上幾年。
到了15歲的時候,侯禮祥做出了一件跟這個年紀相仿的事情來。
他要到外面去,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的侯禮祥很快就受到了社會無情的“毒打”,在荊州謀生不下去的他,輾轉來到了武漢。
在武漢,他見識到了從未見過的新興思想,是曾經書本上都沒有教導過的知識。
這名略通一些筆墨的青年發自內心的受到了革命號召。
1929年,正當全國人民準備迎春之際,紅軍擴編的消息傳開,侯禮祥想也沒想便當了兵,入了紅軍。
當時他所在的紅軍團隸屬于紅三軍團,等到長征后,他被編入了紅一軍團。
在加入紅軍后,所有的戰士都要將名字登記造冊,侯禮祥的名字也不例外。
然而,在登記時,卻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失誤。
戰友們都管侯禮祥叫“禮祥”,“禮”跟“李”同音,聽到“禮祥”兩字,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叫“李詳”,哪怕侯禮祥解釋了很多遍,還有不熟悉的人會誤會。
“我叫侯禮祥,不叫李詳。”
解釋久了,也會累。
侯禮祥現在遇到誤會的人,都有些習慣了。
而登記名字的戰士顯然也是一樣,把侯禮祥的名字寫成了“李詳”。從此以后,紅軍名冊上多了一個叫李詳的人,少了侯禮詳的名字。
侯禮詳不會知道,這個小小的失誤改變了他的一生。
此時的他,還在出發前惴惴不安,不知道將會在長征路上面臨什么。
紅一軍團在長征出發前有8萬多人,侯禮祥可以說是個籍籍無名的小戰士,碰巧的是,在紅一軍團里,他結識到了一位伯樂——他的頂頭上司楊得志。
楊得志
盡管侯禮祥沒有厲害的留學背景,閱歷頗淺,但正是他的年輕、熱血、讀過書,讓楊得志對他的期望更高。
楊得志認為若是他有了系統的學習,侯禮祥一定可以成為組織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備受楊得志看好的侯禮祥,在工作上也被予以重任,楊得志成了師長后,侯禮祥就接替了上司原來的團長一職。
等紅軍到達陜北之后,侯禮祥也進入了紅一團大佬們的眼中。
一年后,他進入大學,進行深造學習。
學成歸來后被編入了八路軍總部警備第一團,八路軍總部警備團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首長們的安全。
這份工作不可松懈半分,但前程似錦。
但侯禮祥的意外還是沒有推遲半分。
負傷回鄉,英雄秒變“反革命分子”
他在一次任務中不幸身負重傷,警備團的工作已然無法進行。
侯禮祥雖然還是想繼續革命,但傷勢不支持他這樣做,沒有辦法的侯禮祥只好選擇了從前方轉入后方。
組織上同意了侯禮祥的申請,把他調往老家江陵,當江陵縣委書記魏西看到侯禮祥的調任文書時,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好,我接受組織的安排。”
侯禮祥回到江陵后,就接到了他受傷后的第一份任務,那就是做一名地下工作者,打入國民黨內部。
一來他是生面孔,二來上過戰場,有基本的軍事職業素養和軍事技能,侯禮祥做這份地下工作再適合不過了。
沒想到,正是這份工作,導致了他背負了12年的“反革命”罵名。
組織上給他安排了一個新身份“侯文斌”,“侯文斌”是一個監利縣朱河一帶的國民黨偽聯保主任,他要做的事情,就是為地下同志提供情報。
還沒等“侯文斌”摩拳擦掌干大事,國民黨很快就打來了,監利縣的地下組織遭受重創。
侯禮祥和幸存下來的地下工作者們選擇了蟄伏,等待組織上與他們再次聯系。
可戰事一起,所有事情都亂了起來。
“侯文斌”的身份不再安全,侯禮祥決定返回老家,
就這樣,“侯文斌”消失在了監利縣,江陵縣回來了一個叫侯禮祥的人。
回到老家的侯禮祥即將面對生計難題,少小離家的他,在老家沒有田地,也沒有賴以生存的好手藝,只好在附近開了一家茶館度日。
好不容易,新中國成立了,侯禮祥的生活穩定下來。
一穩定下來,侯禮祥就想起了曾經打仗的崢嶸歲月。
“我跟你們說,我以前曾經長征那會還當過紅軍團長呢!”侯禮祥一臉驕傲地對著身邊的村民說道。
村民滿臉的不相信,說道:“你要是當團長,你怎么還在這里待著,早就去當大官了吧?”
侯禮祥每次一說自己當紅軍團長的經歷,就能引起村民的質疑和嘲諷之聲。
然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1959年,江陵縣開啟了一場摸底調查,侯禮祥成了重點關注對象,他在監利縣當偽保長的經歷成了他的“污點”。
這下,村民更加認定侯禮祥就是在說謊,他當初根本就不是什么紅軍團長,就是在騙人。
侯禮祥傻眼了,他想要證明自己是共產黨,當偽保長只是在做偽裝而已。
可當初與他聯系的魏西書記早就離開了江陵縣城,再也沒人能夠為侯禮祥證明清白了。
跟他們說自己曾加入紅軍,參與過長征嗎?
可當初錯誤的名字最終讓侯禮祥食下了這顆苦果。
在長征時登記的名字是“李詳”,不是他侯禮祥的名字。
他給老上司、老戰友寫信,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每天都在期待戰友們的回信,終于有戰友給他回信了,侯禮祥喜極而泣。
侯禮祥拿著戰友的回信就去鄉里證明自己,不拿出來還好,一拿出來更加麻煩。
他被安上了“偽造軍區信件”的罪名,加上之前的污點,數罪并罰,侯禮祥被押入林場勞改。讓他徹底斷了與外界的聯系。
侯禮祥不甘心,自己為新中國打過的仗、流過的血,沒有一個人認可他,也沒有一個人相信他。
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為自己證明清白的機會。
直到12年后,這個機會才悄然來臨。
12年后找到老上司,自證清白
1971年7月的一天,侯禮祥跟往常一樣在公社林場開始他的“勞動改造”,工作后照舊拿起報紙閱讀起來。
不一會,侯禮祥瞪大了雙眼,他在《人民報紙》上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楊得志,那是他的老上司。
楊得志
報紙上赫然寫著楊得志被任命到了濟南軍區當司令員的消息。
侯禮祥在為老上司感到高興的同時,也在心里充滿了期待,他想這下他的清白有救了。
12年了,侯禮祥背負了一個莫須有的“反革命分子”的名號12年,現在他60歲了,終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一絲希望。
離開林場需要證明,侯禮祥是來公社林場改造的,平常不會讓侯禮祥私自離開林場。
不過,他在林場生活了多年,對林場的地形早就了如指掌,當天晚上他就偷偷跑了出去,可是60歲的高齡,讓侯禮祥在體力上吃不消。
我要去找老上司,我不是反革命分子,侯禮祥在心中默念了無數遍。
每念上一遍,侯禮祥的力量就無形之中增長了一分。
渴了,就摘山上的野果吃,餓了,就吃點野菜飽飽肚。
就這樣,他硬生生地憑借著自己的雙腳,在經過長達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后,到達了濟南軍區的大門口。
他激動地詢問門口的哨兵:
“我找楊司令有點事情,他現在在家嗎?”
他絲毫沒有察覺到哨兵異樣的眼光,在多日的奔波中,他的衣服臟亂不堪,蓬頭垢面,像極了乞丐。
哨兵以為又是一個來打探消息的人,直說:“不知道。”
侯禮祥還想繼續詢問老上司什么時候回來,可哨兵堅持奉行不知道原則。
距離清白只剩一步之遙,侯禮祥不愿意放棄最后一步,焦急地對著哨兵說:
“同志,我是楊司令以前的部下,能不能麻煩你去通報一聲,就說李詳來了。”
哨兵看著侯禮祥緊張又焦急的神情,將信將疑地把話傳了進去。
運氣好的是,楊司令此刻正在家中,聽到是老部下李詳來了,連忙讓哨兵把人請進來。
一旁的手下看到了,出聲提醒楊司令:“有沒有可能是有人冒充的?”
高興的楊司令慢慢冷靜下來,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在見到侯禮祥之前,提出讓他說一些跟李詳有關的事情。
侯禮祥聽到后,果斷說了與楊司令的種種經過。
楊司令聽到轉述的過往后,立馬確認了這個人就是當年自己的手下李詳。
“李詳,真的是你!”
兩人終于相見了,昔日并肩戰斗的場景涌上心頭,不禁潸然淚下。
借著這次見面,侯禮祥提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心愿,
“楊司令,你能不能幫幫我,我當年受傷后回鄉當了地下工作者,結果被打了反革命分子的標簽。”
楊司令有些不解,隨后侯禮祥便把自己名字被登記錯誤,以及當地下工作者的事情說了出來。
“好,一定幫你解決,英雄不能被這樣污蔑。”楊司令一口答應。
見面結束后,楊司令給了侯禮祥100塊錢,讓他回去好好休養,還有一封信,讓他帶著這封信回武漢軍區找到曾思玉司令解決這件事。
曾思玉
侯禮祥以為這次的回去,他就能證明自己的清白了。
命運,依舊跟侯禮祥開了一個玩笑。
得到應有的榮耀,英雄歸來
當侯禮詳來到武漢軍區后,曾思玉司令有事外出了,他又一次被誤會,以為是騙子,帶來的信件看都沒看,直接被沒收了。
侯禮詳懸著的心直接掉入了谷底。轉眼又是3年!
1974年,侯禮詳再次迎來了轉機,楊司令被調往武漢軍區,在一次視察荊州時,想起了老部下侯禮詳的近況,便對荊州軍區的司令員說道:
“侯禮詳現在人在哪啊?”
荊州軍區的司令員還在想侯禮詳是誰,讓人去調查,結果在江陵找到了侯禮詳的身影。
荊州軍區的司令員連忙派人把侯禮詳請了過去,楊司令看到老部下過得并不比以前好,納悶地說道:“禮詳,不是跟你寫了證明信嗎,你現在怎么這副模樣?”
侯禮詳苦笑道:“不給批啊。”
楊司令面色一下就變了,鄭重地對著在場的人員說道:
“這是我的老部下侯禮詳同志,以前一起參加過長征,是紅軍團長,我現在就可以給他證明!”
楊司令的話一出,手下人立馬就把侯禮詳的身份問題緊急處理起來。
在經過多次的調查走訪之后,侯禮詳身上的“反革命分子”的標簽被摘了下來,逐漸恢復了紅軍的待遇。
侯禮詳的事跡也被媒體報道,引起不少熱議,就連江陵人也知道了當年的真相,侯禮詳真的是被誤會的,他真的是一名紅軍團長。
返回江陵后的侯禮詳,有了三間大瓦房,還享有二等甲殘軍人的待遇。
結語
侯禮祥的一生命途多舛,少年時的熱血殺敵,為國家不顧生死,一路踏著敵人的尸首走到了團長的位置,后來不幸負傷,回鄉被家鄉人誤會,遭受了12年的冷眼和區別對待。
但最后,侯禮祥恢復了榮耀和名譽,他得到了應有的待遇。
歷史不會掩蓋每一個英雄的事跡,國家也不會辜負每一個為國奉獻的英雄。
參考資料:
《江陵名人》,江陵縣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