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的去催他。
不知道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能不能快一點?”
“趕緊去寫作業。”
“衣服怎么還沒穿好!”
“快一點,馬上就要遲到了。”
回想一下,在早上出門,或是晚上寫作業的時候,這樣的話是不是常常脫口而出。
最后的結果卻是父母越催,孩子越磨蹭,甚至父母不催,孩子就不動。
這讓我想起朋友小聶的故事。
她和她老公都是畢業于重點大學,有著不錯的工作。
從小對孩子的學習就非常重視,早教、興趣班、課外輔導一個不落。
盡心盡力,只要是為了孩子好。
按道理說,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不說一定是頂尖學霸,至少成績不會太差。
可偏偏她的孩子讓我們都覺得很意外。
上小學后,孩子表現的就一般,寫作業拖拉磨蹭不積極。
小聶說,自己和老公學習都那么優秀,怎么能忍受孩子排在后面。
然后就開始投入大量的時間去抓孩子學習。
后面小聶和我們分享說,后面自己回想一下,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晚上,家里都是自己的催促聲、拍桌子聲,甚至是訓斥聲。
“快點把飯吃完,一會要寫作業了。”
“不要看電視了,去寫作業。”
“這道題昨天不是剛講過,還要想這么久嗎?”
“看我,我臉上有啥,看作業。”
結果就是自己越重視,越激動,孩子的表現反而越拉垮。
起初一開始還是有點效果,但隨著自己越來越多的催促和責備,孩子對自己也越來越抗拒。
以前雖然作業寫的慢,但回家就會主動寫。
后面小聶說,后面孩子都不再主動寫作業,就等著自己喊他、催他才去寫。
而且越寫越慢,因為他覺得就算我做完了,你還會給我布置其他的作業。
現在她終于搞清楚了,自己越催促,孩子越拖拉的真相。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對一件事情多次刺激,強度過大或者時間過長,就會讓對方心里感到不耐煩、逆反。
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叛逆的方式可能就是拖著不去做這件事。
孩子也會有自己的做事節奏,而且大人和孩子的節奏并不一致,在對“快”、“慢”的理解上,每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大人覺得的“慢”,或許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而言“剛剛好”。
父母不停的催促,不僅讓孩子行動更慢,還會讓孩子喪失主動性。
意大利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孩子成長都有自己的程序,在某個年齡階段該領悟什么樣的知識,掌握什么樣的能力,是固定的,若是過分的干涉只會毀了孩子。”
若是孩子從父母嘴里聽到的都是催促口吻,那么孩子的潛意識里可能會覺得:“父母覺得我是個拖拉的孩子,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1、想要解決孩子拖拉的問題,不妨換種說話口吻。
先告別催促口吻,少問為什么,多用正面引導。
比如看到孩子不好好刷牙時,不要問孩子為什么不好好刷牙,為什么還在玩。
換成“等你刷完牙,可以過來吃美味早餐了。”
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情緒,孩子更容易接納,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2、告訴孩子做完規定的事,才能做想做的事
其實養孩子不是什么都揪著不放,什么都需要去管。
有些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反而是教育的智慧。
試想一下,你上班的時候總是被上司盯著,一點小問題都會被揪著不放。
這樣的工作氛圍是不是讓人覺得很不舒適,哪怕你工作上完成的很不錯,也覺得不得勁。
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我們不能退讓,比如晚上幾點睡覺,作業需要完成。
對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磨蹭一會。
比如:洗手的時候讓孩子慢慢洗,干凈更重要。
允許孩子磨蹭一會,過度催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從而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
3、設立記功簿
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鼓勵,對于孩子做錯的不要反復強調。
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父母及時給予反饋,會有積極意義。
但孩子若是拖拉磨蹭,那就別去嘮叨了,會強化孩子拖拉行為。
有一個“記功簿”很管用,也很簡單。
就是當孩子保質保量的完成一件事后,就在這個本子上打勾,寫上今天20分鐘內洗完了澡。
這個記錄良好習慣的本子會讓孩子越來越好,養成良好的習慣。
磨蹭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
而父母想要改變,就需要了解孩子拖拉的原因,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合適的解決方案。
不停的催促,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抗拒。
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父母不僅能輕松育兒,孩子也能高效學習,平衡好娛樂和學業。
不管是于眼前的學習,還是日后的生活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有需要的父母可點擊下方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