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考一個問題:微信團隊希望公眾號越來越好嗎?
你可能會說,這不廢話么,他們當然希望自家產品越來越好,難不成還希望搞砸么?
可是,當這幾年公眾號陸續(xù)做出一些調整后,市場上的聲音卻不是一片向好,更多的是質疑、失望、看不懂。
甚至還有不少人會說,公眾號是越做越爛。
比如,從按推送時間順序展示信息流調整為亂序,有人罵。
再比如,引入算法推薦并打破純訂閱制模式,有人罵。
還有,訂閱號信息流里摻雜視頻號和直播推薦,有人罵。
這些聲音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覺得公眾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簡單純粹的信息訂閱器了。
那么,公眾號真的越來越糟糕了嗎?
作為公眾號 13 年的老用戶,同時也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說說我對這背后邏輯的一些思考。
首先還是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 微信團隊希望公眾號越來越好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也可以做個假設,如果公眾號一直保持原來的樣子至今,那它還會和原來一樣好么?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會隨著信息數量和質量的變化而變化。
你們可以翻一下,這些年自己總共關注了多少公眾號?
假設按原來推送時間順序展示信息流的方式,那我們每天看到的信息總量會非常大,同時我們還需要自己從中去篩選真正想看的信息。
而實際上,我們常看的公眾號可能就那么幾個,且這些號我們甚至都不是每天必看。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幫用戶盡快篩選出他需要的信息?
因此,才有了所謂的「亂序」推薦。
看似亂序,實際上也是有邏輯的。算法會優(yōu)先把你常看的號所發(fā)布的信息優(yōu)先展示給你,即便在發(fā)布第一時間你沒看,之后也會再次推薦給你。
這么一來,公眾號其實是在根據我們的行為習慣去學習,然后變成每個人的信息篩選器。
這,是效率的提升,應對的是日益增長的信息爆炸。如果不變,你才會覺得公眾號體驗越來越不好。
過去統(tǒng)一規(guī)則下是大鍋飯,但現在卻是根據你的口味煮小碗菜。
一定會有讀者說了,也沒感覺這種小碗菜有多精準啊,有時候甚至都看不到自己關注的號更新的內容。
精準性的問題,是圖文內容和視頻內容的天然區(qū)別,長圖文就是做不到和視頻一樣精準。
比如,視頻打開就是按幀播放,可以按 5 秒完播率、停留時長、整體完播率去記錄用戶偏好數據。但是,打開文章后沒有量化指標可監(jiān)測。
說到數據,那公眾號的這一系列調整可以體現在哪些數據指標上呢?
從用戶端來看,停留時長是一個可量化的指標。
從創(chuàng)作者端來看,每日活躍的創(chuàng)作者數量是一個可量化的指標。
說白了,如果大盤用戶數據每天的停留時長是在增長的,說明大家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且愿意看。
引入視頻號和直播,也是為了豐富內容形態(tài)的同時穩(wěn)定和增加用戶停留時長。
如果每日活躍的創(chuàng)作者數量也是在增長的,說明有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在內容生產過程中獲得了正反饋,不管是數據層面還是收入層面。
微信團隊要做的,就是處理日益增長的信息和越來越豐富的用戶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以及創(chuàng)作者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問題。
說人話,就是把用戶想要的信息推送給他,同時讓創(chuàng)作者有動力繼續(xù)創(chuàng)作高質量內容。
這,才是公眾號的本色。
如果公眾號有顏色的話,那過去的它是綠色的,現在的它是紅色的。
綠色的時候,是一片開闊新地,容許肆意生長。
慢慢地,在這里生長的內容越長越多,此時就需要打理和治理。逐漸地,這片地就成了紅色。
未來,它可能還會長出其他的顏色,這就是變化。
所以,產品調整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并不是單純的功能更新。
從業(yè)務到產品到功能和交互,同時也是問題的層層傳導, 做產品就是這個順序 。
如果反過來看這個鏈條,就會出現只看表不看里的情況。
我們應該慶幸公眾號一直在變,如果是一個平庸的團隊在做這么一款產品,或許我們早就已經失去了一個高質量信息的獲取工具。
產品有本色,公眾號的本色就是一款高質量信息篩選器,它的模式可能會變,但目標不會變。
和人一樣,人會成長,但本色不會變。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上周基本是病了一周,起初以為是新冠陽了,后來去檢查后發(fā)現竟然是手足口病毒感染。
休息一周到今天基本恢復了,這個病真的非常難受,尤其是嗓子疼到無法喝水,加上前兩天的持續(xù)低燒。
上周把大部分工作都停了,今天陸續(xù)恢復,身體還是第一,你們平時多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