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伊吾縣城是一個美麗的邊陲小城,也是一個英雄的城市。在縣城南邊的山坡上,聳立著一塊紀念碑,記載著70年前在這里發生的一場震驚中外的伊吾保衛戰的歷史。
在近代軍事史上,著名的經典戰例有很多,但伊吾保衛戰為什么被稱為軍史傳奇呢?在這場堪稱慘烈的戰斗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以108人的兵力,面對700余名叛匪的瘋狂圍攻,堅守陣地40天固守待援,一次次擊退叛匪的進攻,最終等來救援部隊,將叛匪一舉殲滅,從而成為軍事史上依靠防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今,紀念碑后面在那場戰斗中英勇犧牲、長眠在這里的32名戰士的墓碑,見證著70年前那場戰斗。
伊吾保衛戰既然能成為經典戰例,自然會有其獨特甚至鮮為人知的一面,我們不妨復盤這場戰役,從中發現些什么。
這場戰役發生于1950年春季,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我解放軍第16師第46團一營二連138人奉命進駐伊吾縣,任務是改造當地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幫助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生產。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連是解放軍有名的“戰斗英雄連”,連隊中相當一部分干部戰士在解放戰爭中立過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第46團指揮員之所以把“戰斗英雄連”放在伊吾,也是考慮到當時這里的人員成分復雜、形勢極不穩定,萬一遇到意外情況,能保證較強的戰斗力去應對。事實證明,部隊首長的這一深思熟慮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好鋼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戰爭中,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很大程度上,一個優秀的指揮員能左右戰局的勝負。第46團為駐扎伊吾縣城的“戰隊英雄連”配備的帶隊指揮官是一營副營長胡青山。胡青山乃河南滑縣人,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特級戰斗英雄。解放戰爭時,他曾一人獨闖敵營,俘虜過一個班的敵人。他不僅有勇有謀,還是全軍出了名的“神槍手”,進軍新疆前他就在多個戰場上立過六次大功,受到過毛主席的接見。因此,讓胡青山這樣富有戰斗經驗的軍事指揮官帶隊,配上“戰斗英雄連”,無疑是個“雙保險”。
從地理位置上看,伊吾縣位于哈密東北,四面環山、交通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國民黨統治時期,這里是土匪起事的老巢。伊吾縣城被南北兩座山峰相夾,一旦發生戰事,只要占據兩側山峰高低,險要的地勢易守難攻。另外,國民黨軍隊在這里建有一座武器庫,內存大量的武器彈藥,二連接管這里之后,從武器彈藥等寄養上并不短缺,這也是伊吾保衛戰能夠堅守40天而沒發生彈盡糧絕情況的原因之一。
當時,二連一到伊吾,胡青山根據團里的部署,就派出兩支小分隊共30名干部戰士分別駐扎淖毛湖和下馬崖,其中駐扎淖毛湖小分隊由二連連長趙富貴帶隊,幫助當地老百姓搞生產播種。這樣,駐守伊吾縣城的解放軍只剩下了108人。匪首堯樂博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然后根據二連的兵力部署而發動叛亂的。堯樂博斯派人將一道密令快馬送到淖毛湖和下馬崖,命令兩地的匪徒在29日這天起事,以配合伊吾縣城的”大行動“。淖毛湖和下馬崖兩地的匪徒接到命令后,化妝成當地百姓,以請解放軍一起商量播種和興修水利事宜為名,將兩地的解放軍官兵騙出兵營,然后采取埋伏偷襲的形式,將毫無防備的解放軍官兵全部殘忍殺害。這30名戰士的犧牲,無疑很大程度削弱了二連的兵力,為接下來爆發的伊吾保衛戰增加了更大的困難。
1950年3月30日拂曉,堯樂博斯率700多個土匪包圍了伊吾,向我解放軍駐地發起進攻,從而正式拉開的伊吾保衛戰的序幕。
胡青山畢竟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戰斗英雄,越是情況緊急頭腦越清醒,他在掩體里用望遠鏡看到敵人已經占領了北山西側碉堡和城南各山頭碉堡,形成了對我居高臨下的包圍。北山是眾山之巔,是控制縣城的制高點,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北山碉堡。胡青山當即命令28名戰士配備兩挺機槍、一門六0炮向北山發起進攻。經過一番激烈戰斗,二連順利拿下北山山頭制高點的碉堡。這樣,局勢瞬間發生反轉,二連占據了地利的優勢,為接下來的固守待援爭取了空間。
在攻擊二連之前,叛匪們就切斷了伊吾與外界聯系的電話線,當時解放軍第16師主力部隊距伊吾縣城200余公里,二連指戰員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頑強的防御戰術,等待援軍到來,從而挫敗匪徒“三天拿下伊吾”的計劃。
為此,胡青山根據當時的戰場形勢,決定采取人自為戰、相互支援的戰術,將主要兵力配置在各制高點,機動小分隊駐守在營房。激烈戰斗接連不斷,匪徒數十次進攻均被擊退。
4月5日,數百名匪徒向伊吾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戰斗從凌晨3時持續到上午8時,但二連官兵依靠頑強的意志堅守住了陣地。4月上旬,第16師得知伊吾發生叛亂的情報后,馬上派出部隊增援。增援部隊抵達伊吾東南十幾公里處時,遇到幾個化裝成牧民的叛匪,說“二連的解放軍已經全部犧牲了”,便信以為真。在返回的路上,這支增援部隊也遭到遭叛匪的伏擊,傷亡很大。這樣,因為信息傳遞出現的誤判,導致堅守在伊吾陣地的二連官兵失去了一次絕佳的救援機會,從而陷入孤軍奮戰的困境之中。
此后,二連官兵在這座如今被稱作勝利峰的山頂上孤軍奮戰,連續打退匪徒7次猛攻,給其大量殺傷。由于城里沒有群眾,戰士們除了參加緊張的戰斗外,還要加修碉堡,挖筑工事。40個日日夜夜,有35個是在山坡陣地上堅守著。冒著風沙,露宿在沒膝的雪窩里。戰斗激烈時,連炊事班也參加了戰斗,因此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頓飯。
然而,這幫叛匪雖然占據人數優勢,擁有比解放軍官兵多7倍的兵力,但叛匪畢竟是群烏合之眾,其最大的優勢是騎馬,在陣地攻防戰中,騎兵并發揮不了作用;另外,從武器配備上,二連官兵有六零迫擊炮和輕重機關槍等重火力武器,而土匪手里的武器只有步槍;另外,二連的給養充足,不僅糧食夠吃很長時間,而且還有一個前文中提到的軍械武器倉庫。更重要的,還是二連全體官兵抱有誓死保衛陣地的必勝信念,兩軍相遇勇者勝,即使叛匪將陣地重重包圍,也并沒占到任何便宜,這場慘烈的戰斗陷入了僵持狀態。
面對解放軍官兵頑強阻擊,無計可施的匪徒們又想出一招毒計:斷水。匪徒把伊吾河水攔截,使其不能流入伊吾城。斷水的結果是唯一供二連磨面的水磨停止了轉動,全連官兵只能靠嚼麥子維持生命。最困難的是北山主峰陣地,匪徒火力封鎖了上山道路,山上的戰士們面臨著沒水喝的境地。
據《伊吾保衛戰烈士傳》記載:當伊吾保衛戰進入最艱苦階段,堅守在北山主峰陣地上的官兵斷了水,匪徒對這一制高點實行嚴密的火力封鎖,試圖將我軍官兵困死在陣地上。幾次送水失敗后,連隊改用兩匹戰馬沿崎嶇的山溝向主峰送水。當兩匹馬快要接近主峰時,匪徒的子彈瘋狂地朝兩匹馬射來。性情暴躁的赤雅馬,一聽到槍聲便失去控制,長嘶一聲調頭狂奔,返回縣城。與此相反,一向性情溫順的棗騮馬,一聽到槍響,便迅速隨主人就地臥倒,動作利索。過了一陣,當北山主峰響起密集的槍聲時,戰士輕拍它一下,它居然點頭,好像明白是自己部隊火力掩護,便一躍而起,和戰士一起快速沖上北峰,第一次就順利完成了送水任務。后來,山下的指戰員將武器彈藥、糧食及生活用品也裝入水桶,讓棗騮馬送上北山。
《伊吾保衛戰烈士傳》還記載:送水要經過伊吾后山,這里常有敵人的伏兵。棗騮馬一旦發現敵人,便會很快地利用地形掩護自己,有時也會快速前進脫離險境。一旦感到處境危險時,便會發出“咴兒咴”的長叫,似乎是在請求北山給予火力掩護。在快要接近北山主峰時,它又會輕輕叫幾聲,似乎是告訴陣地上的官兵:“不要誤會,是我送水來了。”在棗騮馬送水的路上有一段草地,曾經有匪徒從那里向它射擊。所以它知道那里不安全,從不在那里停留啃草,而是一步不停地穿過草地直奔主峰。當它走到開闊地帶時,為了不讓敵人懷疑,它還變換出許多假動作,有時側著走,有時倒著走,有時甩搖著尾巴攪亂敵人視線。有時遇到危險,它還會跑到敵人的馬群中,然后,趁敵不備,飛奔上山。
1950年5月初,第16師司令部獲悉二連官兵與叛匪激戰多日仍在堅守伊吾的準確消息,立即派出兩個營增援。7日,我方援軍攻占伊吾城外的黑山頭,搗毀叛匪巢穴。圍城匪徒見大勢已去,紛紛逃竄,二連官兵乘勝出擊,與援軍會師。隨后,對繼續頑抗的匪徒窮追猛打,徹底殲滅了這股土匪。為表彰二連堅守伊吾城40天的英勇事跡,西北軍區授予該連"鋼鐵二連"榮譽稱號,指揮該連作戰的副營長胡青山授予被"特等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受到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嘉勉。
伊吾保衛戰勝利后,部隊為棗騮馬記三等功一次。在慶功大會上,指戰員將一束大紅花系在了它的頭上,把一塊紅布披在它的身上,帶它跨進了功臣的行列。上級還明確指示,軍功馬不作退役處理,永遠屬于連隊的一員。棗騮馬死后,連隊為它開了追悼會,把它葬在勝利峰下,讓它的精神感召一茬茬官兵。1978年,伊吾人民在伊吾縣城街心花園為它塑像,視它為山城的驕傲和光榮。2008年,又在勝利峰下再次用漢白玉為軍功馬塑像,并沿著當年軍功馬送水的路線修建了1950個臺階,以此來緬懷和紀念軍功馬。
如今,70年過去了,當年英雄們戰斗過的地方已被建成了紅色旅游景點,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部隊戰士前來緬懷在這場戰斗中犧牲、長眠在這里的二連官兵,參觀戰場遺址和伊吾保衛戰紀念館。戰斗的硝煙雖然已遠去,但這場經典戰役依然會銘記在共和國史冊,依然會深深地銘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賀德敬 文圖)歡迎關注“”,欣賞更多精彩圖文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