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
長安城的小吏李善德,剛剛耗盡積蓄貸款買下一處小宅院,滿心歡喜規劃著八月全家賞桂的溫馨生活。
轉眼間,他卻接到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貴妃生辰前,將嶺南的新鮮荔枝運到長安。
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
完不成,就是死罪。
人到中年的李善德被逼到墻角,退無可退。
他對好友杜甫說:“既是身臨絕境,退無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說不定還能搏出一點微茫希望。”
《長安的荔枝》火爆熒屏。觀眾們看到的是古代職場人的掙扎,而我們——為人父母者,卻從中品出了家庭教育的三重真諦。
第一重:放手一搏的勇氣——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當李善德得知任務的真相時,兩個朋友給他指出了兩條路。
一人勸他利用特使身份大撈一筆,給妻女留些錢財后與妻子離婚,撇清關系保全家人。
另一人則鼓勵他放手一搏。
為了家人,李善德選擇了最艱難的那條路。
他帶著借來的錢,南下嶺南,開始了一場與時間的殊死搏斗。
他嘗試各種保鮮方法,優化運輸路線,反復測試荔枝的保鮮極限,甚至凌晨采摘七成熟的荔枝。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這句臺詞不知戳中了多少父母的心。
我們不正是這樣嗎?為了孩子,明知前路艱難,卻依然義無反顧。
在家庭教育中,這種勇氣源于無條件的愛。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指出:親子教育的第一根支柱就是無條件的愛。不需要交換,是這種愛非常重要的原則。
現實中,我們卻常常用有條件的愛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考到前五名,就帶你去旅游。”
“再哭鬧,媽媽就不要你了!”
“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
這些話語本質上是情感威脅、道德綁架。
真正的愛建立在對生命本身無差別尊重的基礎上。
心理學專家叢非從曾點明關鍵:“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關心到他的成長。
成為他的朋友,不僅是要陪他玩,哄他開心,更要走入他的內心,聽他的心聲,站在他的角度設身處地替他著想,完成共情。”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當全世界都否定他時,你依然是他最堅實的后盾——正如李善德為家人背水一戰的勇氣。
第二重:務實與清醒——培養孩子的價值感
李善德在嶺南殫精竭慮,終于研究出“分枝植甕”與“鹽洗隔水”的保鮮方法,同時規劃出最佳轉運路線。
然而帶著方案回到長安的他,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各部門敷衍塞責,將他像皮球般踢來踢去。
好友韓洄點醒了他:如果新鮮荔枝成功運抵長安,圣人難免起疑——為何李善德能辦成,其他官員卻無能為力?
李善德前期專注于解決技術問題,卻忽略了人際關系這一關鍵層面。
在韓洄的建議下,他轉變思路,在呈上轉運方案時附上一份謝表,表明此事成功離不開各方的支持,最終促成了合作。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強調:“具有雙贏思維的人,將生活視為合作的舞臺,而非競爭的競技場。”
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
在親子關系中,培養孩子的價值感至關重要。
樊登認為這是親子教育的第二根支柱:當一個人擁有價值感時,他會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他的內心會充滿能量,對未來充滿期待。
現實中,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折斷了孩子的翅膀:
孩子沮喪地說:“今天老師批評我了。”
我們立即斷言:“肯定是你沒認真聽講!”
孩子嘗試給弟弟倒水卻打碎杯子,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就責怪:“成天就知道闖禍!”
孩子抱怨學習累,我們馬上輸出大道理,卻忽略了傾聽他內心的聲音。
這些做法都在無形中摧毀著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建立價值感,需要父母“嘴上有度”。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是指責埋怨,而是靜下心來和孩子共同分析原因。
放下“別人家孩子”的標尺,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李善德最終成功將荔枝送到長安,但他清醒地認識到:“我所求的,不過是想知道,這荔枝運送到長安之后,究竟是什么滋味。”
這份務實與清醒,正是我們希望傳遞給孩子的生活智慧。
第三重:守住本心——培養成長型心態
李善德成功完成任務后,似錦前程近在眼前。
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與權臣楊國忠硬剛,幾乎招來殺身之禍。
好友韓洄不解地問:“你這么多年,汲汲于京城置業,眼看多年夙愿得償,怎么卻自毀前途呢?”
李善德回答:他原本以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自己會很開心。
但一路走來,他越接近成功,朋友就越少,內心愧疚就越多。
當他親眼看到荔枝送進城門時,心中涌起的不是喜悅,而是滿心的厭惡。
這一刻,他忽然明悟:“有些沖動,源于內心的堅守,無法茍且妥協;有些心事,承載著良知的重量,終究難以隱藏。”
最終,李善德全家被流放嶺南,卻因此因禍得福躲過了安史之亂,過上了寧靜的田園生活。這正印證了朱熹的箴言:“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在家庭教育中,這對應著親子教育的第三根支柱——成長型心態。
武志紅曾深刻剖析:“其實我們這一生,就是不斷地在‘輪回’。”
這里說的輪回是心理學上的“強迫性重復”——一個人固執地、不斷地重復某些似乎毫無意義的活動,或反復重溫某些痛苦的經歷和體驗。
許多父母正在無意識地重復著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
孩子摔跤哭泣時,我們說:“摔倒了就爬起來,有什么好哭的!”(孩子接收的信息是:要隱藏情緒)
孩子因沒看路摔倒,我們說:“都怪這塊地,我們多踩ta幾腳!”(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孩子犯錯時,我們怒不可遏:“說了多少次!現在知道疼了吧!”(孩子認定自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這些反應都是我們的養育者教給我們的,而我們的孩子又將繼承這些模式,形成代際傳遞的輪回。
打破輪回,需要父母“胸中有格局”。
李善德的故事啟示我們:獲得多少成就,認識多少貴人,手握多大權力,都不如掌握自己的命運。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詩人魯米曾說:“傷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當我們開始自我覺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就走出了生命輪回的第一步。
當我們開始自我療愈,孩子也能因此走出這場輪回。
做孩子的光:四有父母的修行
李善德的故事被稱為 “天選打工人的荔枝啟示錄”。
對父母而言,這啟示錄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從成長自己開始。
做眼里有光的父母:在孩子取得成績時投去贊許的目光,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賦予勇氣,在孩子無理取鬧時探究情緒背后的需求。
在一次次的看見與回應中,建立心靈的聯結。
做心中有愛的父母:坦然接受孩子的個體差異,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無條件的愛不是縱容,而是讓孩子確信:無論成敗,我都值得被愛。
做嘴上有度的父母:放下“別人家孩子”的標尺。
當孩子考試失利,不是冷嘲熱諷,而是共同分析原因。言語的溫度,決定親子關系的厚度。
做胸中有格局的父母: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有教養的孩子背后一定站著有修養的父母。以修養育修養,以品德養品德。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未來的高度。
《觸龍說趙太后》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的深謀遠慮,不是為孩子鋪就金光大道,而是給他三樣足以照亮人生的珍寶:
放手一搏的勇氣——讓他在人生絕境中依然相信希望;
務實與清醒的智慧——讓他在復雜世界中既能解決問題又能保全本心;
堅守本心的力量——讓他在誘惑面前不迷失,在壓力之下不屈服。
而當我們給予孩子這三樣禮物時,終有一天,我們會欣慰地發現:無需言說,世間自會看見他生命的光芒。
荔枝終會腐爛,但父母為孩子拼盡全力的愛,將在代代傳承中永葆鮮甜。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