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大同市平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人員走進市救助服務中心,開展“織密救助網絡,筑牢安全防線”主題參觀交流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座談研討等形式,探索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融合新路徑,為特殊困難群體筑牢多元保障網。
活動伊始,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以 “沉浸式導覽” 方式,引領參觀團穿行于未保服務區與受助人員救助服務區。圖文并茂的展板前,工作人員以具體案例解析救助管理成效。檢察人員頻頻駐足于 “尋親案例墻”,就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特殊群體個性化照料方案” 等細節深入詢問,對 “24小時響應機制”“夏季送清涼“專項行動等人性化舉措連聲贊許,現場氛圍既專業又充滿溫情。
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觀看《溫情守望——救助人的一天》宣傳片,直觀感受救助工作日常。隨后,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數據展示與案例分享,匯報救助管理成效,多方圍繞深化救助合作機制展開研討。期間,“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正式啟動,來自各界的特邀行風監督員獲頒聘書,助力提升救助服務透明度與公信力。
該院第五檢察部主任李雁軍獲邀行風監督員,并結合司法救助職能,向參會人員介紹了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司法救助金發放、未成年人綜合保護等方面的實踐成果,并提出“線索雙向移送、信息定期共享、聯合回訪幫扶”的協作建議。“我們曾辦理過一起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當事人家庭經濟困難,后續心理疏導和生活安置問題亟待解決,希望能與救助服務中心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救助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當即回應:“我們可以提供庇護場所,并安排專業心理咨詢師介入,共同為未成年人構建全方位保護體系。”雙方圍繞救助資源整合、重點人群動態監測等議題達成共識。
“這次開放日活動既是一次學習之旅,更是一次合作之約。”李雁軍表示,“檢察機關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檢察+救助’協作模式,推動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無縫銜接,讓法治關懷與社會溫暖共同守護弱勢群體的尊嚴與權益。”
下一步,該院將聯合多方開展“法治護航·溫暖救助”系列活動,通過普法宣講、聯合救助等形式,推動形成政府主導、各單位協同、社會多方參與的大救助格局,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更大力量。此次“6·19機構開放日”活動不僅增進了多方之間的互信互鑒,更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注入了新動能。
編輯|李志泰 供稿|李志泰
二審|李雁軍 三審|李恒師
責編:孫明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