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一輩子等孩子說一句‘謝謝’,孩子卻用一輩子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你們的確從沒做過父母,但你們并非從沒做過孩子”
這樣的句子你絕不會感到陌生,甚至有可能會心有戚戚。原生家庭問題,已經成為時代的傷痛。
《都挺好》《喬家的兒女》等影視劇的熱播,《為什么家會傷人》《熱鍋上的家庭》這類書籍的熱賣,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的持續火熱,就連《紅樓夢》、《水滸傳》里的章節,也都被人拿出來用來解讀家庭難題。
對原生家庭的控訴,儼然成為了年青一代的共同聲音,也成為了流量密碼。
但是,原生家庭問題真的那么無解嗎?
其實,早在一百年前,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就在《自卑與超越》中,給出了解決原生家庭問題的答案。
◎過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現在與未來
把一切問題歸咎于原生家庭,并不是今天的哪個妄人胡言亂語,而是弗洛伊德的思想。
在弗洛伊德看來,糟糕的父母、暴力的家庭、不幸的童年,會根植于人的潛意識中,成年后會以各種方式表露出來。人無法改變童年,無法改變父母,也就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卻認為,沒有什么是被完全決定的。人是一個復雜性存在,社會、環境、經歷乃至自我認知都在左右著人格的發展。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就是要全面完整的看待人。他認為很多所謂的原生家庭難題,與其說是現在種種問題的原因,不如說是在為人現在的不如意背鍋。
一個人不愛出門,他往往會歸因為自己三歲那年曾經因為出門被狗咬了,所以開始害怕出門。但實際上,他就是單純的不愿意出門,也可以說這就是他的目的,三歲那年被狗咬了,不過是他的借口。他無非是想說:“錯不在我,我的問題是父母造成的。”
所謂的童年創傷,更多時候,是人們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找的借口。
◎過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看待過去
阿德勒其實也并不否認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也常挖掘患者的幼年經歷。
阿德勒真正反對的是,認為原生家庭會束縛人的一生,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阿德勒認為,人是被生活目的牽引的,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其實才真正決定著我們的當下。這就是《自卑與超越》中的另一個觀點——“目的決定論”。
所以說,為了更好的生活,為過去賦予什么意義,比過去是什么更重要;怎樣看待原生家庭,比原生家庭更重要。
比如,同樣是面對有問題的原生家庭,有人將其視為前進的動力,“逆天改命”;而有的人則被其牢牢束縛,從而忽略了眼前的幸福、喪失了未來的希望,在抱怨與仇視中度過一生,變成了祥林嫂式的人。
阿德勒的妻子和四個孩子
事實上,阿德勒自己的經歷就是個很好的例證。他從小就受到小兒麻痹的困擾,四歲才會走路;五歲時患肺炎,險些因此喪命;年幼時親眼看著弟弟死在身邊;更要命的是,他還有個高大英俊的哥哥,分走了父母大量的關注。但他沒有因為多災多難的童年而怨天尤人,而是把自己身體上的缺陷,父母關注的缺失,當作追求自我超越的動力,成績優異,學業順利,四個孩子個個成就不凡,最終更是成為了一代心理大師,標準的人生贏家。
◎過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我療愈
誠然,過去的傷害十分痛苦。然而,對每個追求幸福的人而言,重要的不只是歸因,更重要的是自我療愈。
也許,在我們年幼時,父母確實做得不夠好,給我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傷害,然而,我們沒法重新活一次,沒法改變那時的父母,甚至也沒法改變現在的父母。糾結于尋找問題的根源,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在兩代人的心靈之間筑起一道冰冷的高墻,讓我們的處境越發惡化,甚至滑向抑郁癥的深淵。
所以,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人從前經歷的關注,并不是為了歸因,而是為了能夠幫助人更好的療愈心靈。
他認為,我們已經是一個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我們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與其他人,與從前發生的事情都無關。人不可能,也不應該活在過去。我們有能力,也應該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改變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錯誤生活方式,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