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藥企大批退出中國,真的是咱們贏了嗎?背后的損失你可能沒看清
一、外資藥企為啥跑路?價格戰打得太狠了!
這兩年,好多外國藥企跟約好了似的離開中國。比如瑞士那家做高端藥的,蘇州的工廠說關就關了,設備都拆走了。為啥?因為咱們搞藥品集采,價格壓得太低了。舉個例子,以前進口的降壓藥一片賣3塊錢,現在國產仿制藥直接砍到1毛5,外資藥企根本沒法兒賣——人家研發一個藥要花幾十億美金,專利到期想賺點錢回本,結果咱們價格戰一打,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百特公司以前在中國輸液市場挺牛的,現在被科倫這些本土企業擠得市場份額只剩4%,最后只能把上海工廠關了,跑去越南建廠。還有優時比、協和麒麟這些外企,把手里的藥便宜賣掉,干脆退出仿制藥市場了。
二、看著本土藥企贏了,背后隱患可不少!
現在咱們國產藥在集采里中標率超過80%,看著挺風光,但問題來了:
1. 藥價太低,質量能保證嗎?
某藥企中標的藥毛利率從45%跌到3.8%,工人說“每盒藥得裝500片才能不賠錢”。為了省錢,有的原料藥廠偷偷排廢水,質量就不好說了。糖尿病患者李大爺換了國產降糖藥后,血糖忽高忽低,去醫院復查的人比以前多了18%。
2. 創新藥跟不上,以后要被卡脖子!
雖然這幾年國產新藥批了不少,但真正能跟國際大牌掰手腕的沒幾個。江蘇有個生物產業園,20%的實驗室設備都閑著,為啥?因為藥企都去做能快速賺錢的仿制藥了,沒人愿意砸錢搞創新。反過來,外資藥企雖然退出仿制藥,但像羅氏、輝瑞這些,把精力集中在腫瘤、罕見病這些高端領域,還把研發外包給中國公司,自己握著核心技術。咱們要是一直靠仿制藥打價格戰,以后高端藥還是得看人家臉色。
三、外資跑路,普通老百姓和行業都遭殃!
1. 患者買藥更難,選擇更少了!
外資原研藥退出公立醫院后,很多慢性病患者發現換了國產藥效果不一樣。西南有個縣醫院,便宜藥經常斷供,病人只能自己花錢去外面買。更慘的是罕見病患者,比如脊髓性肌萎縮癥的患者,以前靠進口藥續命,現在只能去海外代購,一個家庭為了買藥背上一屁股債。
2. 醫藥行業大批人失業,人才都跑了!
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醫藥行業離職率漲到37%,比互聯網行業還高。以前在外企工作的工程師王工,手里有3項專利,現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去藥房發藥。領英上3萬多醫藥研發人員都在找工作,說明搞研發的人才都流失了。另外,外資藥企以前會給醫生做學術培訓,現在他們走了,基層醫生連新藥的說明書都得自己琢磨,用藥出錯的情況增加了1.7倍。
四、別光看眼前贏了,長遠損失更大!
有人說外資退出是咱們國產藥“贏了”,但你想想:
(1) 供應鏈風險: 好多原料藥技術以前靠外資,現在他們走了,萬一國產供應鏈出問題,藥都可能斷供。
(2) 國際合作斷了: 以前外資藥企在中國搞研發,咱們還能學點技術,現在他們把研發轉移到印度、東南亞,咱們連“偷師”的機會都少了。
(3) 創新斷層: 如果所有藥企都去搶仿制藥的低價市場,沒人愿意花10年、20年搞創新藥,以后像癌癥、阿爾茨海默病這些大病,可能還是得依賴進口藥,到時候人家要是漲價,咱們怎么辦?
未央看點:降價是好事,但不能只靠“殺價”
國家讓藥價降下來,讓老百姓吃得起藥,初衷是好的。但外資藥企大批退出,暴露了咱們醫藥行業的短板:光會仿制藥不行,還得自己能搞創新。現在咱們得琢磨怎么平衡“藥價便宜”和“企業賺錢搞研發”——比如最近搞的“優質優價”集采,讓好藥賣合理的價格,鼓勵藥企去創新。不然就算現在把外資擠走了,以后沒有核心技術,還是得被人卡脖子,最后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說白了,市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咱們既要讓老百姓吃到便宜藥,也要讓藥企有錢去研發好藥,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