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產業已步入收獲期。
2024年,百利天恒、神州細胞等多家生物技術公司通過創新藥商業化及BD收入,成功實現扭虧為盈。而傳統藥企的創新轉型也已見成效,恒瑞醫藥、翰森制藥等頭部公司的創新藥年收入已突破百億元,成為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同時,政策層面持續釋放利好,繼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創新藥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到創新藥,明確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等具體支持措施,為產業發展錨定方向。
資本市場在業績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醫藥行業明顯轉暖,多家藥企股價強勢攀升,印證著業界關于創新藥“DeepSeek時刻”之說。
6月20日,《2025中國藥品研發綜合實力排行榜TOP100》(以下簡稱《總榜》)隆重發布。這份榜單匯聚了百家國內醫藥行業的中堅力量和創新領銜企業,既是企業研發實力的展示,更是中國醫藥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01
頭部企業邁向新征程
“定海神針”恒瑞醫藥:連續8年穩坐頭把交椅,堪稱中國醫藥創新領域的“壓艙石”。恒瑞醫藥用實力證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深厚的積累,在風云變幻中依然是最硬的底氣。
2024年恒瑞醫藥研發投入82.28億元,刷新歷史紀錄。目前,公司已建立ADC、單抗及多抗、PROTAC、多肽、siRNA、核藥等技術平臺,已在國內獲批上市23款新分子實體藥物(1類創新藥)和4款其他創新藥(2類新藥),另有9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約400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
另外,恒瑞醫藥近年來加速國際化步伐。自2018年以來,恒瑞醫藥與全球合作伙伴進行了14筆對外許可交易,涉及17個分子實體,總交易額約為140億美元。
今年,恒瑞醫藥成功實現“A+H”上市,進一步加速國際化。
“全球化先鋒”百濟神州:自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以來,百濟神州長期位居國內上市藥企研發投入榜首,2018-2024七年間研發費用合計達679億元,一度被質疑是“燒錢黑洞”。但在澤布替尼這一大單品的驅動下,百濟神州盈利已經進入倒計時。
財報顯示,2024年百濟神州總收入達38億美元,同比增長55%;GAAP經營虧損持續收窄,實現全年非GAAP經營利潤為正。產品收入37.8億美元,其中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26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百濟神州預計2025年全年收入49億至53億美元,GAAP經營利潤為正且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為正。
未來,百濟神州也將進一步發展歐美市場,并將英文名更名為BeOne Medicines(ONC),強調其“全球化”屬性。
榜單排名第9的信達生物也迎來了盈利拐點,其通過多產品戰略,截至2024年末,已有15款商業化產品,首次在Non-IFRS準則下實現盈利3.32億元。
當然,排名前十的企業大部分仍是傳統藥企。
正大天晴排名第3,近幾年在創新之路上高歌猛進。根據母公司中國生物制藥財報,2024年公司創新藥收入120.6億元,同比增長21.9%,占總收入41.8%。其中安羅替尼自2018年上市以來,已為正大天晴貢獻超過150億元的收入。
石藥集團排名第4,其憑借穩定的現金流,打造了多個創新技術平臺,建立了豐富的創新管線,包括ADC,抗體/融合蛋白、納米制劑、小分子、細胞治療、siRNA 藥物、mRNA 藥物和長效注射劑等。在出海方面,石藥集團重磅交易頻出,2024年10月,石藥將一款臨床前 Lpa小分子抑制劑 YS2302018 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交易總額超 20 億美元;12 月,石藥又以超 18 億美元將 MAT2A 抑制劑 SYH2039 的全球權益授予百濟神州;2025年2月,石藥將ROR1 ADC新藥SYS6005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權益授權給 Radiance Biopharma,潛在總交易額12.4億美元。
翰森制藥躍升6位,排名第8。2024年公司營收122.61億元,同比增長21.3%,其中創新藥與合作產品銷售收入94.77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增38%,占營收比重已提升至77.3%。
此外,復星醫藥、齊魯制藥、科倫藥業、上海醫藥四家領軍企業憑借卓越的研發實力與精準的市場戰略,穩居《總榜》前十陣營,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創新驅動發展,于國內外生物醫藥領域構筑起多維競爭優勢,展現出中國藥企日益強勁的國際影響力。
02
“新貴”們的差異化突圍
雖然龍頭企業在資金、規模和全產業鏈布局等方面占據優勢,但創新可以以顛覆性力量重塑競爭格局——新銳公司憑借敏捷研發機制在ADC、雙抗/多抗、小核酸等前沿領域實現技術突圍。
康方生物(排名17)以全球領先的雙特異性抗體平臺(Tetrabody)為核心,開創了腫瘤免疫治療新范式。其PD-1/CTLA-4雙抗“卡度尼利”是全球首個獲批的腫瘤免疫治療雙抗新藥,而PD-1/VEGF雙抗“依沃西”在Ⅲ期頭對頭試驗中療效顯著優于Keytruda,降低49%疾病進展風險,成為首個在三期單藥試驗中擊敗“藥王”的國產藥物。依沃西的成功點燃了PD-1/VEGF雙抗研發熱情,不僅成就了合作伙伴Summit公司,還吸引了默沙東、輝瑞、BMS等眾多MNC重金布局該賽道。
百利天恒(排名19)聚焦高壁壘多特異性抗體及ADC藥物,其全球首創EGFR/HER3雙抗ADC(BL-B01D1)吸引BMS重金合作,首付款8億美元、合同總金額高達84億美元。該藥在結構設計上采用 EGF/ HER3 雙特異性抗體(SI-B001)、基于四肽的可裂解連接子和高強度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Ed-04,喜樹堿衍生物),藥物抗體比高達 8,相較于單一靶向EGFR或HER3的ADC展現出更強的腫瘤抑制作用。目前,BL-B01D1用于 NSCLC、SCLC、鼻咽癌、乳腺癌、尿路上皮癌、食管癌等多種實體瘤的Ⅲ期臨床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宜聯生物(排名51)成立于2020年,今年首次上榜。公司已開發出多種不同機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毒素連接子技術,其中基于腫瘤微環境可裂解的喜樹堿類毒素連接子(TMALIN?)技術已經有十二項ADC產品獲得中美臨床批準并啟動臨床研究。據醫藥筆記統計,TMALIN技術平臺及相關ADC新藥已經累計完成5項授權出海合作,協議總金額超過60億美元。
映恩生物(排名61)也是今年新上榜企業,其依托 DITAC、DIBAC、DIMAC 和 DUPAC 四大自主開發的核心 ADC 技術平臺,構建了具有高度差異化的新一代產品管線。同時,公司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先后與 BioNTech、百濟神州、葛蘭素史克、Avenzo 等國際知名藥企達成授權出海合作,在沒有商業化產品的情況下就實現了自主造血。
百奧賽圖(排名65)革新抗體研發范式,基于底層基因編輯技術,百奧賽圖自主研發了RenMice?技術平臺,發起“千鼠萬抗”計劃,對1000多個潛在可成藥的靶點進行規模化藥物開發,并已建立起超100萬條全人抗體序列庫,用于全球合作。截至2024年底,百奧賽圖已簽署了約200項藥物合作開發/授權/轉讓協議,并與默克、強生、百濟神州等領先企業達成了50多個靶點項目RenMice?平臺授權開發合作,多個臨床階段抗體分子也達成了對外授權合作。
維亞臻生物(排名70)專注小核酸藥物,目前公司擁有四款在同類競品中處于領先位置的小核酸候選藥物。其中siRNA療法普樂司蘭鈉(Plozasiran,VSA001)注射液已提交上市申請,用于治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癥(FCS)。該藥物也已在美國申報上市,有望成為FCS領域首款上市的siRNA療法。
岸邁生物(排名92)擁有FIT-Ig?和MAT-Fab兩大自主知識產權的雙特異性抗體技術平臺。FIT-Ig采用2+2四價雙抗設計,無需氨基酸突變或連接肽鏈,避免空間位阻和結構異質性。岸邁的CD3結合域庫同樣為TCE分子開發提供了獨特優勢。MAT-Fab平臺使岸邁能夠在早期發現階段迅速生成和篩選一系列T細胞接合分子,與FIT-lg平臺形成互補。目前,岸邁生物已兩次通過NewCo模式出海,分別針對BCMA TCE和KLK2 TCE項目。
可以看到,這些排名大幅上升和新上榜企業,以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管線重塑行業格局。同時,這些企業往往也是“出?!钡南蠕h,它們正以破竹之勢叩開國際市場大門,將中國創新藥推向全球舞臺。
03
結語:創新黃金時代,誰能笑到最后?
《2025中國藥品研發綜合實力排行榜TOP100》已連續發布十年,榜單的變遷,勾勒出中國醫藥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的清晰軌跡:傳統巨頭積極轉身,創新藥企強勢崛起,共同繪制以“真創新”為內核的產業新格局。
展望未來,唯有持續投入源頭創新、布局前沿技術、擁抱全球市場的企業,才能在全球醫藥市場站穩腳跟,甚至引領全球浪潮。
聲明:本內容僅用作醫藥行業信息傳播,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藥智網立場。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