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深入研判成都市“進解優促”行動從初見成效邁向常態長效的升級路徑,雨前顧問調研成都高新區“梧桐計劃”,并訪談川開電氣、華鯤振宇、芯進電子、三是科技、瀚辰光翼等多家成都企業后發現,“梧桐計劃”在企業服務標準化、長效化、生態化方面的創新實踐,為全市“進解優促”行動升級提供了重要借鑒,而企業反饋的問題訴求和改進建議,則為行動升級指明了精準方向。
成都市“進解優促”行動自2024年9月啟動以來,已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實踐。這一專項行動以“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為核心,通過深入企業主動服務,破解發展難題,最終促進經濟增長。2025年第一季度,在“進解優促”等工作的有力推動下,成都常態化開展項目復工“日調度”,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問題。全市93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高達976.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8.9%,進度超預期3.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1%)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當前,行動正處在從“戰役式突破”向“制度性保障”的關鍵轉折點,如何借鑒“梧桐計劃”經驗,系統性構建可持續的服務體系,已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升級之困:企業反映的三大現實問題
行動從全面鋪開轉向縱深推進,企業的反饋也從初期的“普遍贊譽”轉變為對“更高質量”的期許。調研發現,當前“升級之困”集中體現為“長效性、協同性、專業性”三大結構性短板,這也是決定“進解優促”能否成功升級的關鍵所在。
(一)服務長效性待強化,“運動式”退潮隱憂浮現
專項行動初期,高位推動、集中攻堅,解決了大量“燃眉之急”,獲得企業普遍贊譽。如川開電氣反映,通過“一對一溝通群”,政府部門做到了快速響應、快速解決。瀚辰光翼也提及,市領導建立的“成都政企交流微信群”拉近了政企距離,反響熱烈。然而,部分企業擔心“風口”過后服務力度難以為繼。芯進電子等企業在座談會上提出的問題至今“沒給任何回復”。瀚辰光翼也觀察到,去年11月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之后,相關舉措有逐步降溫跡象,特別是招投標平等對待民企方面。這種“熱一陣、冷一陣”的服務溫差,容易消解前期積累的政策紅利。據調研,有近30%的企業擔心,隨著專項行動結束,服務質量會出現“斷崖式”下降。
(二)部門協同性仍不暢,“數據煙囪”與“審批長征”并存
當前各地區、各部門往往各自為政,數據標準不一、系統壁壘森嚴,形成了大量的“數據煙囪”。企業的基礎信息、訴求流轉信息、服務過程信息等關鍵數據難以高效共享和深度利用,導致政府服務出現“體外循環”現象。這種信息壁壘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在篩選服務對象時,往往依賴既有認知或企業的自我推薦,導致參會的總是“老面孔”,許多真正有潛力的“隱形冠軍”企業因不擅長與政府打交道而被忽視,造成了服務資源的錯配。面對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時,往往出現“九龍治水”和“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企業常常感到“求助無門”或需要“多頭跑、重復報”。
(三)服務專業性難匹配,“政府端菜”與“企業點菜”脫節
超過60%的科技型企業反映,當前服務在滿足其對知識產權、海外市場、前沿技術等專業化、個性化需求上存在短板。瀚辰光翼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就深感在部分項目招投標中,民營企業與大型國企的競爭環境仍有待優化,一些國企中標后再分包給民企的現象,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未能真正實現對有資質民企的直接扶持。華鯤振宇也反饋,當前服務存在“市場化參與度偏低”和“AI技術應用滯后”兩大問題。企業期待從“解決單點問題”向“系統性賦能”轉型。此外,企業家也期盼社會能進一步提升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認可度,加強對城市科技創新屬性的宣傳,讓創業者更有榮譽感和歸屬感。雖然政府也在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但企業普遍反映“不知道找誰”“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收費標準不透明”等問題。
升級方向:構建可持續的服務生態系統
回應企業的訴求,“進解優促”的升級路徑不能停留在對單點問題的修補,而應著眼于服務生態的系統性重塑,即從“運動式”服務轉向“標準化”供給,從“經驗式”判斷轉向“數據化”決策,從“政府端”發力轉向“生態圈”共建。
(一)從“專項督辦”到“常態機制”:固化服務標準,確保服務“不打烊”
實現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完成一場治理理念的深刻變革,即推動“進解優促”從依賴高位推動轉變為日常工作。成都高新區“梧桐計劃”為此提供了將“專項行動”制度化的清晰路徑與實戰藍本。該計劃將龐雜的企業服務解構為“9大類、47個方向、99項細則”,實質上是為政府打造了一本權責清晰的“服務說明書”,也為企業提供了一份穩定可靠的“辦事指南”,用標準化的確定性取代了運動化的不確定性。這正切中了卡諾普“希望落地到常態,不需要大領導安排,變成各區域領導的日常工作”的核心期盼,是確保服務不因時間推移和人事變動而“斷檔降質”的治本之策。
(二)從“數據匯聚”到“智慧賦能”:激活數據潛能,實現精準“滴灌”
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多頭跑、重復報”問題,關鍵是要激活成都“城市大腦”的潛力。目前該平臺已匯聚57.1億條數據,但企業獲得感不強。建議借鑒杭州“親清在線”模式,實現“一鍵通辦”,企業只需在平臺上提交一次材料,系統自動分發給相關部門。更重要的是,平臺運用AI技術主動為企業“畫像”,精準推送適配政策。一家初創企業負責人說:“我們剛注冊時,平臺就推送了適合我們的創業補貼政策,還有專人指導申請,感覺政府比我們自己還了解我們的需求。”
(三)從“政府獨唱”到“政企合唱”:撬動市場力量,共建服務生態
破解專業服務供給不足的難題,關鍵在于構建開放協同的服務生態。一方面,要繼續通過政府采購、服務券等方式,引入頂尖專業機構,并建立嚴格的“白名單”和績效評價體系,如成都高新區外采“高成長科技企業提升專項服務”,就曾成功促成某新型電機企業與成飛對接合作。另一方面,可采納三是科技建議,探索建立基于產業“精準細分”的“行業群主”新機制,由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或領軍人物擔任“群主”,架起政府與垂直行業間的溝通橋梁。此舉既能幫助政府高效獲取精準訴求,又能通過“群主”引導企業抱團發展、開拓市場,實現從“政府端菜”到“政企共建”的轉變。
措施建議:六項舉措助力“進解優促”升級
為確保三大轉型方向落到實處,將“進解優促”升級版從“路線圖”變為“施工圖”,建議借鑒成都高新區“梧桐計劃”等先進經驗,結合企業核心訴求,從以下六項具體措施精準發力:
1.建立“1+N”常態化服務標準體系。“1”是指一套市級統一的企業服務標準體系;“N”是指各區(市)縣結合自身產業特色制定的特色服務包。全面推廣高新區“梧桐計劃”模式,每項服務都明確責任部門、服務標準和辦理時限。建議3個月內完成體系搭建。
2.打造“蓉易+”企業服務智慧總入口。整合現有各平臺,建設全市統一的“一站式”企業服務總入口。重點實現“一表通”“政策通”“訴求通”三大功能。建議年內完成平臺整合升級。
3.建立“吹風+座談”常態化溝通機制。采納企業建議,建立兩種機制:一是面向企業聯絡人的定期政策“吹風會”;二是針對重點企業的“一對一”深度座談會。在此基礎上,積極采納企業家建議,探索“大群+小群”的溝通矩陣。在繼續辦好市級“政企交流大群”的同時,大力推動建立基于細分行業的“產業小群”,由行業“群主”牽頭,定期組織線上線下“閉門會”,讓政府決策更貼近產業一線。
4.創新“紅黃綠”督辦銷號管理機制。設立市、區兩級企業問題協調例會,引入“紅黃綠”三色預警,對臨期和超期問題升級提報,確保企業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5.深化“營商環境體驗官”制度。擴大選聘范圍,每年選聘百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家擔任“體驗官”,特別要確保覆蓋到“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等高成長性企業,避免“老面孔”局限,讓他們“沉浸式”體驗各項服務流程,“找茬挑刺”。對體驗官反映的問題,建立專門臺賬,限時反饋改進方案。
6.推行“服務專員+專業團隊”模式。為重點企業配備服務專員,同時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在團隊組建和運作中,應積極鏈接各細分行業的“群主”和專家資源,提升服務的專業性和精準度。同時,將此模式作為優化公平競爭環境的抓手,著力破解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等優秀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項目招標等方面遇到的“玻璃門”“隱形墻”等問題,確保扶持政策能直接惠及創新主體。建議首批選擇1000家重點企業試點,逐步推廣。
? Copyright
雨前顧問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