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戰開啟,“固態電池” 引發產業巨震。
6月下旬,從A股的欣旺達、億緯鋰能,到美國的初創公司Ion Storage Systems,全球范圍內的企業密集發布新進展,宣告一個產業加速的窗口期已經到來。
這種驚人的時間趨同,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產業邏輯。寧德時代計劃 2027 年實現全固態電池小批量生產,比亞迪同樣瞄準 2027 年示范裝車,億緯鋰能甚至將時間表提前到 2026 年。
固態電池并非新概念,它沉寂多年,卻在此時此刻突然引爆,正是因為它迎來了一場由政策、技術與市場共同卷起的完美風暴。
什么是固態電池?簡單理解就是 “更安全、更持久的超級電池”。我們熟悉的鋰電池用的是液態電解液,容易起火爆炸,而固態電池用固體材料代替液體,本質上更安全。更關鍵的是,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 500-700Wh/kg,是現有電池的 2-3 倍。這意味著電動汽車續航有望從 600 公里級別突破至 1500 公里以上,徹底解決里程焦慮。
政策的引導是產業化的最強催化劑。2025年,中國兩大關鍵標準相繼落地,工信部推動的新國標對電池熱失控提出嚴苛要求,倒逼企業向本質更安全的固態技術轉型;而《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則首次為“全固態”提供了明確定義,終結了市場“半固態”、“準固態”的模糊概念。政策的指揮棒已清晰指向,高安全、高性能的固態路線成為必然選擇。
技術突破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固態電池面臨三大關鍵挑戰:界面接觸不良導致阻抗過高,內部短路的 “幽靈” 威脅,以及高昂的制造成本。好消息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短路失效機理,開發出復合固態電解質解決方案。這將固態電池短路這一不可預測的 “黑天鵝” 事件,轉化為了機理清晰、有明確解決路徑的工程問題。
最讓人興奮的是固態電池將開啟的全新應用疆域。低空經濟中的電動飛行器對電池要求極為苛刻,400Wh/kg 是商業化運營的最低門檻,固態電池恰好滿足這一要求。人形機器人需要長時間自主工作,固態電池的形態靈活性可實現分布式電池系統設計,就像人體的能量分布一樣。智能手表、無線耳機、AR/VR 設備等消費電子,也為固態電池提供了理想的技術驗證場。
這些非汽車應用正成為固態電池商業化的重要 “灘頭陣地”。它們對性能要求高、對成本不敏感,愿意為技術突破支付溢價。寧德時代計劃將其凝聚態電池首先應用于航空領域,Ion Storage Systems 已開始向美國國防部和消費電子廠商發貨測試樣品。這是一種典型的 “以戰養戰” 策略,通過高價值市場驗證技術、積累資金,最終攻克成本堡壘,全面進入廣闊的電動汽車市場。
固態電池的賽道上,群雄逐鹿。硫化物路線擁有最高的離子電導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巨頭重兵布局,但面臨材料成本高昂的挑戰 —— 核心原料硫化鋰價格每噸數百萬元。氧化物路線更加務實,熱穩定性好,是半固態電池的理想選擇。聚合物路線則兼容現有生產工藝,降低了初期投資門檻。更有顛覆者另辟蹊徑,美國 Ion Storage Systems 采用“無壓縮、無負極、三維陶瓷” 架構,試圖從根本上規避主流技術的固有瓶頸。
固態電池的強勁勢頭,從產業鏈的瘋狂布局就能看出來。上游材料成為戰略要沖,硫化鋰、氧化鋯等新材料需求爆發,贛鋒鋰業作為全球最大的金屬鋰生產商處于有利地位。專用設備不可或缺,先導智能扮演起產業鏈中“賣鏟人”的角色,已向全球頭部電池企業交付多套核心裝備,成為產業化進程的關鍵賦能者。
投資邏輯也在重塑。短期內,專用設備制造商和關鍵原材料供應商率先受益,誰能掌握硫化鋰等材料的低成本生產技術,誰就將掌握產業鏈咽喉。中期來看,成功實現量產目標并在新興市場獲得訂單的電池制造商將脫穎而出。長期而言,能夠實現性能、成本與規模化生產最佳平衡的企業,將主導未來能源存儲格局。
固態電池不只是電池技術的進步,而是整個新能源產業鏈的系統性升級。從材料到設備,從制造到應用,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家企業布局固態電池,總投資超過千億元。國軒高科已建成 0.2GWh 中試線并開啟裝車路測,欣旺達實驗室樣品能量密度已達 500Wh/kg,這些都表明產業已從 “是否可行” 的討論,轉向 “如何實現” 和 “誰將勝出” 的競爭新階段。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新電池技術的競賽,背后卻是新能源產業主導權的爭奪戰,還有未來出行方式的重新定義,誰能率先掌握核心材料的量產工藝和高端制造設備,誰就將贏得這場“新能源革命”的主動權。
宏觀政策與區域發展
九部門聯合發力黃金產業,資源保障戰略地位空前凸顯工信部等九部門發布《黃金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目標到 2027 年黃金資源量增長 5%—10%,產量增長 5% 以上。突破 2000 米以下深度開采、無氰提金等關鍵技術,500 噸 / 日以上礦山產量占全國 70% 以上。2035 年建成全球領先技術體系,戰略資源自主可控能力顯著增強。
廣州三年行動計劃重磅出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迎來加速期廣州發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三年行動計劃,到 2027 年培育 2—3 家年產超 50 萬輛車企,L2 以上智能網聯汽車新車占比超 90%。整車與零部件產值比達 1∶0.6,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全國領先。燃料電池汽車初步商業化,自動駕駛規模化示范應用全面推進。
美國 15 年來首建大型核電站,清潔能源戰略布局持續深化紐約州將建設 15 年來美國首座大型核電設施,新增 1 吉瓦核能發電能力,足夠供應 100 萬戶家庭用電。這是對特朗普加快核電項目審批承諾的重大考驗,標志著美國核電產業重新啟動,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階段。
香港穩定幣監管從嚴把關,數字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香港為穩定幣發行人制訂嚴格標準,預計第一階段僅發出數張牌照。“WCS2025RWA 產業大會” 6 月 25 日在香港舉辦,聚焦現實世界資產數字化,香港數字金融樞紐地位進一步強化。
產業升級與科技前沿
特斯拉 Robotaxi 正式商業化運營,自動駕駛產業元年開啟在即特斯拉在奧斯汀啟動 Robotaxi 試點服務,首批乘客僅需支付 4.20 美元固定費用。基于 Model Y 改造的 10—20 輛車隊搭載 FSD 軟件,券商預測 2025 年為自動駕駛出租車元年,2030 年市場規模將達 5000 億元。行業標桿效應明顯,商業化進程顯著加速。
釷基熔鹽堆連續穩定運行,第四代核電技術實現歷史性突破中科院甘肅武威釷基熔鹽實驗堆實現連續穩定運行,成為全球唯一運行中的釷基熔鹽堆。西方研究 50 多年未突破的技術被中國攻克,規劃到 2035 年建成 5—10 座商用堆。釷資源儲量是鈾的 3—4 倍,中國釷礦儲量居世界前列,能源戰略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
商業航天獲 1.4 億巨額融資,技術突破與規模爆發雙重拐點來臨軌道辰光完成 1.4 億元融資,順灝股份獨家投資 1.1 億元。專注 “926 工程” 晨昏軌道巨型算力衛星星座建設,2025 年中國計劃發射 700—800 顆低軌衛星,相較 2024 年增長 10 倍。可重復使用火箭、衛星互聯網等關鍵技術突破,全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 2.8 萬億元。
中國科學家構建抗衰老工程細胞,延緩衰老治療范式革命性突破中科院等團隊在《細胞》發表成果,構建具備抗衰老、抗應激、抗惡性轉化能力的工程化人類抗衰型間充質祖細胞,在靈長類動物模型驗證多器官衰老延緩效果。全球干細胞治療市場 2030 年將達 1000 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從 2025 年 450 億增至 2030 年 3000 億元。
美國固態電池初創企業開始量產,下一代電池技術商業化提速Ion Storage Systems 在馬里蘭州工廠生產固態電池,采用獨特陶瓷基板技術,能量密度比傳統鋰離子電池高 50%,獲 ARPA-E 2000 萬美元資助。向美國防部等客戶發貨測試,充電更快且幾乎無起火風險,智能手機與電動汽車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國內光伏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531” 搶裝潮引爆產業鏈需求5 月光伏新增裝機 92.92GW 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388%,幾乎是 2024 年全年裝機的三分之一。“531” 全面入市節點效應顯著,分布式光伏搶裝尤為突出。產業鏈供需關系重新平衡,裝機爆發式增長推動光伏產業進入新發展周期。
哈啰聯手螞蟻寧德時代重金布局,L4 自動駕駛賽道競爭白熱化哈啰、螞蟻集團、寧德時代共同發起成立造父智能科技,注冊資金 12.88 億元,首期出資超 30 億元。專注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跨界巨頭強強聯合,自動駕駛產業化進程顯著提速,市場競爭格局重新洗牌。
石墨膜雙向導熱技術重大突破,5G 芯片熱管理難題迎來解決方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研究,以芳綸膜為前驅體制備雙向高導熱石墨膜,40 微米厚度下面內熱導率達 1754W/m?K,面外熱導率突破 14.2W/m?K。為 5G 芯片、功率半導體等高功率器件熱管理提供關鍵材料支撐。
如需定制精準情報,
預判政經走勢與企業布局,
請聯系13699081667(微信)
? Copyright
雨前顧問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