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最近你應該多少見過或聽過這個詞。
在前陣子京東內部的一場分享會上,東哥也力挺穩定幣,而且把穩定幣當成京東的一項重要業務推進。
不僅是京東,國內一些大廠也在布局穩定幣,貌似這成了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后的又一個新戰場。
那么,穩定幣到底是什么?
穩定幣,Stablecoins,本質上也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和我們熟悉的比特幣在性質上是類似的。
不同點在于,穩定幣有高流動性資產作為支撐,不會像比特幣一樣出現大幅波動。
穩定幣之所以穩定,是因為它錨定法定貨幣(法幣)或金融資產,比如美元、港幣和國債。
簡單理解,每發行一個穩定幣,都有一美元作為儲備支撐,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空氣幣。
比如,京東的穩定幣叫 JD-HKD,這是一種和港幣一比一掛鉤的數字貨幣,在香港發行。
按照上面提到的邏輯,京東每發行一個 JD-HKD,就有價值 1 港幣的流動性資產作為支撐,由持牌銀行進行托管和審計。
這里提到的流動性資產,可以是現金,也可以是國債。
總之,穩定幣就是一種和可流動資產等比掛鉤的數字貨幣。
既然是一種數字貨幣,那它就具備一定的金融屬性,比如交易和轉賬。
說到這你可能會好奇,既然和法幣對應,那穩定幣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呢?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得先知道傳統貨幣的交易和結算方式。
舉個例子。
假設我用人民幣去海外電商網站買一個商品,或者我們在海外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我們存在銀行里的人民幣并不是直接轉給對方。
簡單理解,我們存錢的銀行是 A,對方收款的銀行是 B,這筆錢從 A 到 B 需要經過清算網絡,同時也涉及到手續費和等待時間。
目前,跨境支付主要依賴 SWIFT 網絡,轉賬需 2 到 4 天,手續費占交易額的 1% 到 3%。
而穩定幣相當于在傳統貨幣清算網絡之外構建了一套系統,不涉及不同銀行、不涉及清算網絡、也不涉及國家地域。
以跨境支付場景為例,用穩定幣結算的效率可以提升 100 倍,成本降低 10 倍以上。
例如,你可以用 JD-HKD 去進行跨境采購,也可以用來直接消費支付,真正實現了秒到賬和極低手續費。
與此同時,穩定并發行和運營商還可以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
以京東的 JD-HKD 為例,京東在香港的運營公司將用戶購買穩定幣的資金托管在銀行,同時可以轉換為購買國債,產生的收益就是利潤。
如果你對虛擬貨幣有所了解的話,應該知道 USDT,這就是目前比較主流的對標美元的穩定幣。
它不像比特幣一樣劇烈波動,直接和美元掛鉤,很多人也都是使用 USDT 直接進行其他虛擬貨幣的交易。
看到這,你應該理解什么是穩定幣了。
對于京東這種電商平臺來說,交易是主體,如果能在交易環節降本增效的同時再構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那新的價值增量就出現了。
這也是為什么劉強東說要發展穩定幣的關鍵原因。
其實不只是京東,包括阿里、亞馬遜、沃爾瑪在內的一些國內外大廠都有在推自己的穩定幣。
目標都很直接,構建自己體系內的高效交易系統。
不過你可能會擔心,穩定幣會不會像其他數字貨幣一樣突然崩盤?以及,會不會給洗錢和非法交易提供新渠道?
就像前面說的,穩定幣是和高流動性資產綁定并在銀行托管的,京東之所以在香港開展這個業務,就是因為香港的法規里有這項支持。
既然是銀行監管,那對資金、交易、來往信息也都是有監管的,并不會像比特幣一樣做到完全匿名。
說白了,要真想查,是查得到的。
如果京東的這套金融體系構建起來了,那京東上的 B 端和 C 端用戶都可以使用。
供應鏈上下游可以用穩定幣結算,普通用戶可以用穩定幣實現全球購物和消費支付。
最后,或許有讀者認為這是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一次奇襲。
我覺得不是,因為這是不同維度的東西,一種是支付工具,一種是金融貨幣,二者本質不同。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如果說區塊鏈是技術創新,那虛擬貨幣就是產品化,而穩定幣就是基于前二者的一種模式創新。
產品的底層是技術,產品之上是業務,業務之上是商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