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青島市勘察設計協會正式發布《青島市歷史建筑及傳統風貌建筑防災減災安全改造技術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填補了國內歷史建筑綜合防災減災技術標準空白。
本文字數:1659字
閱讀時間:6分鐘
《青島市歷史建筑及傳統風貌建筑防災減災安全改造技術標準》構建“評估——規劃——實施”全鏈條技術體系,為青島1700余處歷史建筑及傳統風貌建筑織密安全防護網,更開創性地建立歷史價值保護與安全性能提升的協同機制,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青島經驗”。
破題之道
平衡保護與安全的創新實踐
針對歷史建筑保護中“保護即凍結”或“更新即破壞”的兩難困境,《標準》確立“安全為本、保護優先、減防結合、最小干預”四項原則,形成可量化、可操作的技術框架。
調研顯示,青島現存337處歷史建筑與1400余處傳統風貌建筑,其中近三分之一因建筑年代久遠、消防間距不足、結構老化等問題面臨災害風險。如濟寧路片區部分建筑防火間距僅2米,遠低于現行規范要求。對此,《標準》創新提出“防火組團”概念,通過設置防火墻、甲級防火窗等彌補性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同時完整保留街區歷史肌理。針對里院建筑特有的“回”“日”字形布局,明確要求室外疏散集散區面積不得小于169平方米,短邊寬度不小于13米,確保緊急情況下人員快速疏散。這些技術措施的規范實施,在保障建筑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歷史風貌。
技術突破
構建全要素防護體系
《標準》共分7個章節,涵蓋安全風險評估、建筑防火技術要求、建筑結構和設備技術要求等內容。其突破性地將消防安全、結構安全與歷史價值保護三要素融合,形成六大技術亮點。
全周期風險評估體系:建立“災前——災時—災后”三維評估模型,覆蓋火災、地震、城市內澇等12類災害場景,采用安全檢查表法、時空數據分析法等工具,精準識別建筑安全隱患。
結構加固技術路徑:針對木結構建筑,提出“限制荷載+限制使用”的技術方案,采用碳纖維加固、鋼構件嵌補等隱蔽性結構加固措施,確保加固工程不影響建筑外觀風貌。
消防設施創新設計:規定歷史建筑宜采用無線火災報警系統,避免布線破壞裝飾細節;針對北方氣候特點,要求室外消火栓配備防凍保溫裝置。
價值要素分級保護:明確重點保護部位改造需遵循“原狀修復、保持現狀、適宜保護”三級原則,如木樓梯踏步尺寸不滿足現行規范時,通過增設防滑條、限制使用人數等措施,既彌補安全短板,又完整保留歷史形制。
智能巡查管理機制:建立“紅黃藍”三色風險等級管理制度,高風險建筑每月巡查,低風險建筑每季度巡查,相關數據計劃接入城市安全運行平臺,實現動態監管。
青島經驗
從試點探索到標準輸出
在青島市市南區肥城路片區試點項目中,《標準》已展現顯著成效。該片區包含3處歷史建筑與4處傳統風貌建筑,通過設置微型消防車道、建設智能消防控制室等措施,既解決消防車通行難題,又完整保留德式建筑的紅瓦坡頂風貌。試點項目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建立建筑數字檔案,BIM模型精度達到毫米級,為后續修繕施工提供精準依據。“這相當于給歷史建筑配備了‘私人醫生’。”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形象地比喻道。
目前,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正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構建歷史建筑安全數據庫,整合風險評估、改造設計、施工驗收全流程數據,推動歷史建筑保護向智能化、精細化管理轉型。《標準》審查專家在評審會上表示:“該標準創造性地打通消防、結構、歷史保護三大技術領域,特別是建立歷史保護要求與現行安全標準之間的補償機制,其技術路徑具有全國示范價值?!?/p>
從里院建筑的煙火人間到萬國建筑的異域風情,青島的歷史建筑承載著城市記憶,更連接著未來?!稑藴省返某雠_,不僅為這些“活著的歷史”筑牢安全防線,更以技術之力激活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讓歷史與現代在青島這座城市中交相輝映。
本文來源:齊魯網·閃電新聞,記者:張磊、辛鵬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理論研究 | 基于公眾參與階梯理論的居民參與實效研究——以青島市老舊小區改造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學術報告 | 王天青:海域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編制技術研究與實踐探索——以青島市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地方動態 | 《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正式發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