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42名解放軍戰士在越南北部山區失散,219人被俘,323人永遠回不了家,這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最大的一次失利。
一個副軍長的錯誤決定,讓整個448團付出了血的代價。
一支特殊部隊的宿命
3月2日凌晨,廣西崇左寧明火車站。
448團的戰士們跳下悶罐車廂,車站月臺上躺滿了傷員,白色紗布在昏暗燈光下格外刺眼,搬運彈藥的全是婦女,男人都上了前線。
團長李紹文看著這些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兵,448團前身是國民黨60軍,1950年在昆明起義后改編,這些年一直是丙種部隊,主要任務是幫助地方搞生產建設。
很多戰士連槍都沒摸過幾次。
3月4日,部隊換發了77式棉布軍裝,帶鋼板的高腰膠鞋,急救包,凈水片,壓縮餅干,一切都是最新裝備。
李紹文心里清楚,這支部隊缺乏實戰經驗,149師和148師都在前線打出了名堂,150師作為預備隊,一直等待機會證明自己。
3月5日,北京傳來消息,中國政府宣布撤軍。
3月6日,448團到達越南高平市,同一天,50軍副軍長關豁明帶著工作組也到了,工作組三個人:關豁明、副軍長劉忠和、副政委侯培聚。
關豁明是老八路,1939年參加抗日游擊戰,東北戰場,朝鮮戰場,履歷光鮮,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1968年調入50軍。
沒人想到,這個經驗豐富的副軍長會把448團帶向深淵。
致命的分歧
3月7日,高平市外。
關豁明攤開地圖,手指劃過3號B公路。"448團向西,占領公路兩側。449、450團負責朗登地區清剿,七天時間,完成高平以西地域的清剿工作。"
任務很明確:清剿殘敵,搜剿物資,查找121師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
3月8日,戰斗在班英地區打響,448團表現不錯,與越軍殘部多次交手,戰況順利。
3月10日,任務基本完成。
這時,問題來了。
師長劉同聲認為,150師已經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應該沿3號A公路原路返回,安全回國就是勝利。
關豁明想法不同,他覺得150師的任務完成得還不夠,應該改變回撤路線,經過天豐嶺地區繼續擴大戰果。用他的話說,就是"摟草打兔子"都有了。
天豐嶺地區是121師最初的進攻路線,山勢險峻,地形復雜,我軍在那里吃過虧,對地形非常陌生,也沒有準確地圖。
劉同聲堅決反對,150師大部分是沒有經驗的丙種士兵,已經按要求完成了任務,現在重點是安全撤回。
兩人爭執不下,向上級發電請示。
軍部回電:按原路線回撤,途中做好清剿工作。
關鍵時刻,機要員犯了致命錯誤,這封電報被疏忽,沒有翻譯上報。
關豁明沒收到上級指示,堅持自己的決定,3月11日,他下令150師向北經天豐區回國。
這個決定,注定了448團的悲劇。
山谷中的絕境
3月11日中午,陽光透過云層照在越南北部的山林間。
448團被分成兩路回撤,團長李紹文率1營、3營走大路,副團長胡慶忠、副政委龍德昶組成團前指,帶著2營等部走小路。
這違背了集中統一的基本作戰原則。
下午,2營行進到班英西側那嘎村附近,四面環山的盆地,密集隊形前進,尖刀班與大部隊距離只有500米。
突然,山腰傳來密集槍聲。
越軍暴風驟雨般的火力傾瀉而下,大霧彌漫,看不清敵人位置。很多新兵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打懵了。
一個重機槍手站在那里發愣,戰友提醒后才想起架槍,接著又忘了扣扳機。
2營立即請求團部回援,師部同意了,軍工作組不同意,要求2營自己打出來。
越軍人數不多,沒有重機槍和炮火,不敢沖下山來,他們的目的很清楚:拖住我軍,等待援軍。
2營有機會迅速脫離接觸,團、營首長沒有準確判斷敵情,錯失良機。
11日晚10點,2營開始向北撤退,越軍一直在暗中監視,甚至化裝成我軍人員混入隊伍,進行襲擾和誤導。
12日凌晨,2營走到一處山谷,經過一夜行軍,方向竟然是南方,與回國方向完全相反。
副團長下令部隊原地休息,他覺得夜里行軍安全,白天休息等天黑再走。
致命錯誤:沒有派重兵搶占兩側高地。
就在這時,越軍主力趕到,他們迅速占領制高點,對谷底的2營發動攻擊,將部隊分割包圍在各個山頭。
2營再次請求全團回援,關豁明的工作組又拒絕了。
12日下午4點50分,關豁明越過師長,直接給448團發電:"只準前進,不準后退。"
這句話,徹底斷送了2營的生路。
448團無奈派出參謀長付培德,帶著1連、8連前去增援,增援部隊剛到那嘎地區附近,立即遭到越軍突襲,隊伍被打散。
付培德和部分官兵搶占了一個小山頭,激烈槍聲持續兩個小時后,兩面山上傳來越軍的喊話:"中國軍隊的弟兄們,趕快放下武器投降吧,我們寬待俘虜!"
山頭已被重重包圍,突圍希望渺茫。
13日,師長劉同聲想向上級報告448團人員失散情況,關豁明壓住電報,直到軍區打電話詢問,才起草含糊其辭的報告,還在結尾加上沒有根據的話:"我部可于今日回撤。"
這導致軍區同意150師14日回撤,錯失接應失散人員的最佳時機。
14日,高層考慮到中方已宣布撤軍,再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會造成不好影響,援軍奉命撤回。
那些被圍困在山頭的戰士們,徹底絕望了。
一連連長李和平和八連指導員馮增敏召開會議,最終決定率部集體投降。
這一天,448團542人失散,219人被俘,丟失槍支407支,火炮24門。
這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我軍最大的一次損失。
血的代價與沉重反思
戰爭結束后,成都軍區立即成立調查組。
8月21日,處理結果下達:關豁明撤職,劉忠和降職調離,侯培聚黨內警告。
關豁明不服,他認為自己有指揮錯誤,承認撤職處分,但不接受"貪生怕死"的評價。
作為副軍級干部,關豁明沒有參與一線作戰,確實存在指揮錯誤。
他的三個致命失誤導致了這場悲劇:錯誤選擇清剿回撤路線,使部隊身陷險境;面對敵情掉以輕心,強令部隊前進;不及時準確向上級匯報情況,失去接應時機。
那些投降的軍官結局更慘,馮增敏、付培德、李和平等人被送上軍事法庭判刑,付培德刑滿釋放后,在一所學校當勤雜工,很少抬頭走路,幾乎從不說話。
普通被俘人員大多復員退伍,終生背負著屈辱。
這場敗仗中也有真正的英雄。
448團一營機槍連給養員肖家喜,部隊被打散后,身負槍傷,帶著一支半自動步槍、5枚手榴彈和320顆子彈,艱苦爬行八晝夜回到祖國,中央軍委授予他"鋼鐵戰士"榮譽稱號。
還有那些永遠回不來的332名戰友,從被俘人員的哭訴中,從越方的戰報中,我們知道了他們最后時刻的壯烈:有高呼口號跳崖的,有拉響手雷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有為掩護戰友凜然赴死的。
20歲的耿軍面對敵人圍追堵截,毅然跳崖,17歲的弟弟耿曉康為掩護受傷戰友,帶領火力組與敵人殊死較量,兄弟倆同一天壯烈犧牲。
副連長王立新意識到突圍無望后,選擇正面對抗,除兩人重傷被俘外,其余全部陣亡。
448團回國后,全團籠罩在失敗的陰霾中,干部壓力巨大,戰士情緒低落,社會輿論如潮水般涌來。
50軍政委張立勛親自參加448團戰評總結大會。
團政委李兆碧作檢討:沒有發揮團黨委集體領導作用,政治工作保證作用不夠,組織指揮教訓深刻,紀律渙散組織不嚴。
1985年大裁軍,50軍被撤銷番號,150師也被撤銷。
這場敗仗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指揮體系不能層層加碼,作戰部隊必須集中統一,輕敵思想和官僚主義害人害己,復雜地形作戰必須充分準備。
一個副軍長的錯誤決定,542個家庭的破碎,323名年輕生命的逝去。
歷史不容忘記,教訓必須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