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善治國者必先治水”,這句凝結著中華文明智慧的古訓,道盡了水與國計民生的深刻關聯。從大禹疏浚九河的洪荒壯舉,到李冰筑就都江堰的千年基業,再到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漕運傳奇,水的治理始終與國家興衰、民生福祉緊密相連。
當歷史的指針撥向1915年,愛國實業家張謇以“儲天下英才,謀治水大業”的宏愿,在南京創辦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府——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由此開啟了中國水利高等教育的新紀元。
百十年間,河海大學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從租借民房的初創歲月到躋身“雙一流”的現代化高校,始終以治水興邦為己任,在智慧水利、生態治理等領域書寫著新的華章。
1915年的中國,近代水利事業尚處蒙昧。張謇聯合黃炎培、許肇南等有識之士,在南京創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首次將西方水利工程教育體系引入中國,開創了本土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
河海創辦之初便確立“工學并重、知行合一”的辦學綱領,雖經費依賴蘇、浙、魯、直四省分攤,甚至因財政拮據十年四易校址,但始終堅守水利教育的初心。
1924年,在學生罷課請愿與社會有識之士推動下,該校與東南大學工科合并升格為全國水利局工科大學(后定名為河海工科大學),橋梁泰斗茅以升任校長。學制改為了五年,后來又因教學需要,新建水工實驗室,引入美國水利工程教學影片,并提出工程師需具備“善思考、明環境、具服務精神”等八項素養,為中國水利工程教育奠定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范式。
新中國成立后,河海的發展迎來新機遇。
1952年,以原河海工科大學水利系為基礎,整合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水利資源,組建華東水利學院,錢正英為首任院長。該校聚焦國家重大水利需求,選派師生參與淮河治理、長江防洪等工程,成為新中國水利建設的“智慧團”。
1960年,該校被認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85年恢復“河海大學”校名,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標志著這所百年學府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重新起航。
2000年,河海大學入選“211工程”,2017年躋身“雙一流”建設高校,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穩居全國前列,成為國家水安全戰略的核心支撐力量。
百十年間,河海大學始終與國家水利事業同頻共振。從三峽大壩的混凝土溫控技術到南水北調的穿黃工程,從港珠澳大橋的深海基礎設計到流域生態治理的智慧化方案,河海人用科技力量詮釋著“水利黃埔”的擔當。
如今的河海已構建起以水利為特色的多學科體系,擁有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10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水資源工程蟬聯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第一。
在智慧水利與生態治理領域,學校正推動傳統水利向數字化轉型:成立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構建黃河、淮河等流域研究中心,開發出流域水循環模擬系統、洪水智能預報平臺;在河湖生態修復方面,團隊研發的生態河道構建技術已應用于太湖、巢湖等重點流域治理,讓“綠水青山”的理念落地為可操作的工程實踐。
百十年來,河海培養了包括兩院院士、共和國將軍在內的30余萬各類人才。從無產階級革命家張聞天、沈澤民,到“中國近代水利先驅”李儀祉,再到當代水利領域的領軍者,河海校友遍布祖國江河。在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表彰中,該校校友林鋒、韋有波、吳春雷、劉瑞國等,分別在工業經濟、工程建設、能源創新、水旱防御等領域斬獲殊榮,展現了河海人的多元擔當。
從張謇“實業救國”的理想,到茅以升“工程強國”的實踐,再到當代河海人“科技強國”的擔當,恰逢河海建校110周年之際,這所百年學府始終以水為媒,連接著歷史與未來。正如長江之水奔涌不息,河海大學在治水興邦的征程中,為國家水利安全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