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強調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關鍵技術,其快速發展既高度契合了數智驅動的戰略目標及策略,又有效助力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01
“三向發力”引導人工智能賦能
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格局
縱向轉型躍升,引導人工智能促進高端化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走深向實,推動人工智能技術供給的應用化轉向,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對產業鏈的強鏈、補鏈作用,向產業鏈各環節滲透,為企業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質增效。一是面向產業鏈上下游不同層次的智能技術要求,應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力量形成合力,以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體系轉型升級驅動場景革新,實現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二是政府制定配套的產業政策,加強推進高速網絡、數據中心、科研設備等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三是鼓勵企業涌向深水區,通過政策激勵,引導民營企業走出舒適區,扮演新角色,發揮新作用。四是層次鮮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和能力,優化創新要素配置。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變革,在人工智能應用基礎層、平臺層和創新層三個層次上呈現結構漸趨復雜演進態勢,打通產業高端化發展存在的諸多痛點、難點、堵點、卡點,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持續助力現代化產業高端化發展,逐步獲取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動權。
橫向集群協同,引導人工智能推進智能化發展。橫向集群協同是強化區域內跨產業跨企業知識溢出的重要機制。一是要加快“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建設,廣泛依托人工智能為企業系統性生產銷售系統改造和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全方位輔導和支持,全面促進人工智能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協同共進,釋放人工智能賦能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二是加強產業橫向合作,孵化產業公共技術交流平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應用示范標桿企業,為企業搭建知識交流學習的平臺,促使各類“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要素資源向群落內集聚,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助力人工智能應用與產業升級的協同共進。三是因地制宜組建富有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合體,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人工智能+”集群式發展高地,促進全產業在生產管理、技術產品研發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新的技術和產品不斷涌現,在提升產業附加值的同時,助力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
斜向擴散整合,引導人工智能助力融合化發展。人工智能作為一項變革性的通用技術可以深刻拓展生產性服務邊界,通過應用融合能打破時空約束,突破產業技術成果轉化隔閡,釋放跨領域跨產業融合創新的潛力。一是強化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物聯網的融合,充分發揮市場的配置功能,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深度嵌入產業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環節,擴大智能服務的適應力,促進先進技術外溢,提升生產連續性,實現人工智能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將人工智能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作為一項重要配套工程,找準核心服務領域,破除生產性服務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推動其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建立起信息和資源融合服務機制,提升增值服務效能,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實現人工智能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的結構最優化。三是推動人工智能在產品設計、生產經營、市場服務等環節的廣泛應用,引導產業內和集群內企業進行多種形式戰略合作,實現人工智能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02
“四鏈融合”構建人工智能賦能
現代化產業新生態
打造創新鏈,構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創新新模式。立足新興未來產業空間布局和產業鏈部署,加強人工智能向產業的滲透,促進產業鏈上民營企業人工智能應用乘“鏈”而上,“鏈”上發力、“鏈”上攻堅,提升其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生產性服務能力。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推動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打破傳統產業邊界,拓展產業鏈深度和廣度,實現技術、產業、服務的跨界融合,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積極配套與產業鏈發展相適應的智能生態系統,推進構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共同參與、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智能生態發展模式,打通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壁壘,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廣等環節開展多鏈精準融合對接,提升企業創新過程中培育競爭力、建立良性互動和互助共贏新模式。
強化產業鏈,豐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創新新業態。加強頂層設計,由政府搭建企業“愿意用”“喜愛用”的綜合性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與技術迭代升級增強民營企業人工智能化能力。以人工智能嵌入產業鏈為主線,將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民營企業生產領域、管理領域和銷售領域。打破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產品市場定位禁錮,從點到線,實現人工智能應用與產業聯通,有效調動產業鏈各個環節資源實現配置最優化。提升鏈上企業響應效率,打造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拓展新的市場活動空間,通過跨界融合形成新業態,進而賦能形成更具生產技術先進性、管理模式先進性、經營手段先進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業態。針對因人工智能技術在新業態的廣泛應用而出現的法律法規盲區和適應性困境,要敢于打破常規,契配新業態發展需要,以包容性、前瞻性、靈活性的理念促進相關立法工作,維護現代產業發展良好態勢,保障新業態健康發展。
優化資金鏈,強化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創新新動能。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人工智能應用和技術創新的稅費優惠支持力度,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費優惠政策持續發揮正向激勵作用,設立財政補貼專項基金,對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民營企業給予資金獎勵,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設立國家政策性科技金融機構“AI創新銀行”,對參與關鍵核心創新領域的民營企業提供零息低息貸款,允許人工智能民營企業以技術專利、數據資產作為抵押物,為未來科技產業提供多層次資金供給。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民營企業的投資,鼓勵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參與民營企業的發展,為其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鼓勵銀行類金融機構開發支持人工智能的特色金融產品,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成果轉化貸款等。健全民營企業信用評級和評價體系,杜絕針對民營企業設置歧視性要求,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完善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考核和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其增加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并創新債券品種、優化發行注冊流程,精準加強對人工智能應用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
培育人才鏈,強化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創新新支撐。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高校協同的人工智能產學研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完善民營企業與高??鐚W科人才培養機制,大力培養掌握共性技術的人工智能人才。常態化開展“定制化教育”,定向為企業人工智能應用輸送專業人才,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運營實力,為廣泛推進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人才支撐。因地制宜“一業一策”設立人工智能人才專項津貼,在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急需人才多重保障,為企業引育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便利與政策支持。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入企幫扶,聯合民營企業設立人工智能應用博士后流動站、院士工作站、實驗室等,培養人工智能領域拔尖人才,重視交叉學科建設,培養兼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創新打造全球24小時虛擬研發接力群,持續在硅谷、柏林等地布局海外研發中心,吸引全球頂尖人工智能人才加盟民營企業,融入現代化產業發展。
(作者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學分中心教授;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