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微不至,是網商銀行對小微金融的承諾。2015年,網商銀行帶著這個使命誕生。
十年之后,網商銀行已經服務了超過6800萬小微經營者,在基本上已經將小微金融服務做到“無微不至”之后,網商銀行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他們希望通過AI技術,來更深入理解并滿足小微經營者在融資之外的金融需求。
回望起點,2010年杭州淘寶賣家王文強嘗試申請“訂單貸”,輸入金額1元。短短60秒后,中國數字金融史上首筆無抵押貸款到賬,其象征意義遠超微薄利息本身,開創了中國小微金融經營范式的轉變,數字金融貸款從此濫觴。
而今天,隨著AI技術的提升,網商銀行對小微經營者的認知能力也在實質性的提升,小微金融的服務范式迎來了新的變革。
“無微不至”因此有了新的內涵。
它不再只是讓信貸觸及最廣大的小微經營主體,也是通過技術盡可能的預測并滿足到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在網商銀行行長馮亮看來,未來的金融服務將從“給產品”到“當管家”,從管錢到指導經營幫忙賺錢,從生意參謀到集成所有經營所需的服務。而網商銀行,希望成為千萬小微商家的CFO。
AI,讓這樣的變化成為了可能。
網商銀行行長馮亮表示,未來網商銀行將聚焦AI應用,邁向AI銀行。除了服務全面AI化之外,網商銀行也將全面擁抱AI經營。網商銀行每個員工都將有一個AI工作搭檔。
“真正的AI銀行,既要讓客戶獲得智能服務,也要讓員工體驗智能服務。”馮亮這樣說道。
轉變之實:從數字信貸到AI CFO,推動服務范式重構
在浙江丞達材料公司的廠房里,網商銀行通過AI CFO掌握著500平米車間的生產動態,解析著300萬元新訂單合同。AI大腦能夠同步完成了三件事:精準定位企業在比亞迪供應鏈中的坐標,預測資金流動,并為閑置資金智能匹配理財方案。
這就是今天AI驅動的小微金融進化的程度,但在十年前的小微金融,卻面臨著服務和技術的雙重斷層。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小微企業生存舉步維艱。數據顯示,當年上半年便有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彼時,中國小微企業平均壽命不足3年,卻普遍在第4年才能獲得貸款;高達80%的賣家因缺乏抵押物被銀行拒之門外,百萬級以下貸款市場近乎空白。
而由于技術的匱乏,農村金融的發展同樣遇到斷點,單個線下網點年運營成本高達171萬元,2017年“三農”金融缺口就達到了3.05萬億元;產業鏈金融服務則蜷縮在核心企業一二級供應商的狹小圈層內,離核心企業更遠的四五級小微基本拿不到貸款。
網商銀行的破局,始于對“數據信用”的探索。2010年,王文強的“1元貸款”向小微金融市場投入了一顆石子,網商銀行的前身阿里金融以淘寶訂單數據為信用依據,摒棄了傳統的擔保和抵押模式,終結百萬級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幾乎無人問津的歷史。這也催生出日后行業通用的“310”信貸模式——3分鐘申請、1分鐘放款、0人工干預。
至2015年網商銀行正式開業時,其云上系統已能支撐超千萬小微同時申貸,標志著數字信貸從“不可能”轉變為行業新標尺。
十年淬煉,尤其在疫情之后,小微的“生存命題”更加嚴峻,單純的信貸供給已經無法滿足它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如何清晰定位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坐標?如何精準匹配訂單所需的周轉資金?回款前的剛性支出如何覆蓋?當信貸“有沒有”初步解決,“夠不夠”、“好不好用”及非融資需求成為新痛點,小微呼喚更綜合、更智能的“經營伙伴”。
網商銀行對此的應答,是充分運用數據和AI技術,完成一場從工具到伙伴的服務升維。
正如網商銀行行長馮亮所言,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是通往金融服務平權的階梯。
從“看見”到“洞見”,網商銀行的大山雀衛星遙感系統通過識別農田作物,讓181萬農戶憑“天地數據”獲得首貸;大雁系統構建的9大產業鏈圖譜,將2100萬鏈上小微企業的服務覆蓋率從30%大幅提升至80%。
從“給錢”到“管家”,網商銀行以AI CFO為代表,通過多模態分析企業合同、發票、視頻等數據,實現高達95%準確率的動態資金流預測,推動服務從“響應融資申請”轉向“預判經營需求”。正如丞達案例所示,當企業的產銷節奏被AI精準描摹,信貸與理財方案得以同步抵達。
從“融資”到“融智”,在餐飲連鎖、投標制造等領域,AI甚至能推薦爆款產品、分析競標對手、選址新門店,金融服務半徑首次突破財務邊界。
跨越之基:技術厚積薄發,讓“無微不至”成為可能
羅馬從來都不是一天建成的。
網商銀行十年的技術演進,是一場圍繞“讀懂小微”的持久攻堅,為日后邁向AI CFO埋下伏筆。
讀懂小微的密碼,藏在一磚一瓦的數據基建里。
2017年,支付寶收錢碼的上線激活了4000萬線下小微商戶,一張小小的二維碼成為數字經營的起點,讓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化作可量化的信用數據。
2020年“大山雀”衛星遙感系統上線,以俯瞰大地的視角攻克農村金融數據空白。
2021年問世的“大雁系統”,憑借AI大模型重構產業圖譜,將末端小微從報表上的模糊數字轉化為清晰節點。
而2022年亮相的“百靈”智能風控系統,能夠讀懂小店上傳的發票、租賃合同甚至貨架照片,徹底釋放了小微 “自證信用” 的潛力。
當點滴經營皆為信用,這是網商銀行預見式服務的基石,也是傳統銀行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技術的持續進階,正是網商銀行“無微不至”服務得以實現的底層支撐,回溯網商銀行的十年探索,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辨:在1.0規則驅動階段,依托淘寶交易數據構建的“310模式”,通過設定交易頻次、交易流水等硬性指標,實現了線上信貸閉環;進入2.0交互賦能階段,“百靈”系統引入多模態AI,具備了識別合同文本、店面照片等非結構化數據的能力;而如今的3.0認知躍遷階段,則以AI CFO為標志,探索經營診斷與需求預判的突破。
浙江丞達材料公司的案例就極具代表性,AI CFO不僅為其提供訂單融資,更基于產業鏈圖譜分析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提前預警成本上漲風險,并匹配相應的理財與信貸組合,甚至建議其切入新能源材料賽道。這種“融資+經營”的復合服務,標志著AI從“被動放貸”轉向“主動管理”。
實現“無微不至”的愿景,也絕非獨行可至。網商銀行聯合23家理財子公司打造“布谷鳥”系統,破解50萬億小微流動資金“沉睡活期”的困局;推動1800個縣域政府推開數據藩籬,讓農村信用沃土連片成網。以協同之力不斷拓展著金融服務“無”的邊界,“科技+生態”的開放協同模式已然成型。
初心之證:堅守責任與普惠的十年
“反商業”決策背后,是網商銀行戰略定力與普惠初心的有力證明。
在金融版圖的邊緣地帶,農村曾是公認的“無人區”。2016年,面對農戶征信報告上普遍的“無信用記錄”,網商銀行的農村金融團隊并未退縮,以韓文靖為代表的成員們足跡遍布田間地頭,七年磨一劍,年行駛里程可繞地球2.5圈,最終衛星俯瞰農田,算法解讀豐收,讓181萬農戶首次獲得金融活水,撬動著3萬億三農金融缺口。
危難時刻,方見擔當底色。2020年除夕夜,武漢封城。網商銀行96小時上線“火神山”計劃,為180萬湖北小微注入2000億紓困資金,提供前3月免息、后9月降息的支撐,當線下網點大門緊閉,這家“云上銀行以技術跨越物理阻隔,守護小店燈牌不熄。四年后回望,這份“不能停”的擔當,已沉淀為127家金融機構共建的助微聯盟。
數據顯示,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0年增長100倍,2024年為33.3萬。網商銀行綜合金融服務客戶已經高達6800萬,服務觸角延伸至更長尾的小微群體,推動行業從“抵押物依賴”轉向“信用價值發現”的范式革命。
2025 年,網商銀行提出 “讓每個小微擁有AI CFO” 的愿景,通過整合支付、結算、理財、信貸的動態資金管理,實現從 “金融服務提供者” 到 “經營決策伙伴” 的跨越。從1元貸款到AI CFO,變的是技術形態,不變的是 “沒有小微企業不被覆蓋,沒有經營需求不被洞察” 的初心。
如今,AI CFO的使命,更是這份初心的延續與升級。
它致力于填補千萬小微企業“請不起專職CFO”的鴻溝,讓田間農戶、街頭店主、產業鏈末端的匠人,皆能享有普惠級的經營智囊;推動服務從“讀懂數據”躍向“預見需求”,從“提供貸款”深化為“陪伴成長”。
十年間,網商銀行完成了從單一的“數字信貸服務提供商”到“綜合金融AI銀行服務提供商”的蛻變,更重要的是,網商銀行發揮了行業引領角色,在十年前用數據和技術的方式,填補了小微金融服務的空白。十年之后,又用AI技術,引領行業走向預見需求的變革之路。
馮亮和同事們希望,網商銀行能夠通過AI的力量,充當好AI CFO的角色,在更好的服務小微經營主體的同時,也為自身開辟一條新的增長曲線。
“AI的使命不是為了替代人,而是為社會創造增量價值。”馮亮表示,當千萬小微企業因為AI銀行的CFO而不用"摸黑趕路",經營更韌性,從而使得民生就業有托底、經濟毛細血管更有活力。“這是巨大的增量價值,也是網商銀行的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