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東風汽車正式官宣成立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奕派汽車科技公司,將這一誕生僅兩年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推向了獨立運營的前臺。
這是東風汽車在新能源時代下繼嵐圖、猛士之后成立的第3家獨立汽車公司,時間節點恰在央企重組計劃擱淺后,戰略意圖令人浮想聯翩。
高開低走突圍路
2023年11月,東風汽車正式發布奕派品牌,這個被定位為“主流科技電動品牌”的新生兒,承載著東風汽車新能源轉型的厚望。按照規劃,東風奕派將主攻體量巨大的15萬~25萬元主流市場,成為東風汽車自主新能源矩陣中的中堅力量。
“奕派速度”曾一度驚艷市場,從品牌發布(2023年11月)到首款車型eπ007上市(2024年3月)僅用4個月,再到第2款車型eπ008上市(2024年6月)僅隔3個月。尤其是在eπ007上市半年后(2024年9月),東風奕派單月銷量更是突破1萬輛,被視為行業黑馬。
然而,東風奕派的高光時刻轉瞬即逝。伴隨市場競爭加劇,東風奕派銷量于去年四季度呈斷崖式下滑,全年累計銷量不足5萬輛,被同期出道的小米汽車(13.68萬輛)遠遠甩在身后。2025年1月,東風奕派銷量已跌至1307輛。
市場業績遠低于預期目標,困境面前,東風汽車決意將東風奕派獨立運營,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首先,是央企重組變局下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母公司兵器裝備集團的重組計劃因故擱淺,在失去外部協同選項后,東風汽車必須強化內部戰斗力,而將東風奕派獨立運營,正是東風汽車資源聚焦的防守反擊。
其次,是智能化短板的突圍機遇。2025年5月,東風汽車與華為達成全面深化合作,東風奕派成為雙方智能化落地的核心載體。華為鴻蒙座艙及智駕技術的加持,快速補齊了東風奕派的智能化短板,成為其單飛的最大底氣。
再次,是自主品牌矩陣的協同重構。東風奕派獨立運營后,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版圖更為清晰:既有定位15萬~20萬元區間的奕派,也有定位20萬~30萬元區間的嵐圖,還有定位30萬~40萬元以上的猛士。
至此,東風汽車自主新能源乘用車板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品價格矩陣,可覆蓋不同消費層次的市場需求。而作為核心籌碼,東風奕派則承擔著走量重任,是東風汽車覆蓋主流新能源市場的關鍵棋子,進一步推動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事業向新發展。
央企轉型試驗田
東風奕派的獨立,本質上是老牌央企在新能源革命中的體制突圍。當東風汽車選擇用獨立公司模式運營新品牌時,其意義就已經超越了單一品牌的成敗,這場破釜沉舟的品牌重塑或將改寫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板塊的命運軌跡。
在東風汽車向新轉型的道路上,東風奕派無疑是一塊極具價值的試驗田,其獨立運營恰逢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50%的歷史節點,整個汽車市場正在從規模擴張轉向量質齊飛新階段,淘汰賽加速進行。
在此背景下,資源整合與戰略聚焦正在成為行業共識。東風奕派新公司旨在通過聚焦整合商企、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及服務等全價值鏈的優質資源,打破央企在新能源賽道上“大而不強”的魔咒。
獨立后的東風奕派主要面臨三重挑戰:一是產品信任重建,質量危機傷及品牌根本,如何建立更為嚴格的品控體系、解決用戶投訴的核心問題,是擺在新公司管理層面前的首要問題;二是平衡技術路線,既要融入華為生態實現智能化突圍,又要堅守東風量子架構和馬赫動力等自主技術底蘊;三是提高資源協同效率,保持創業公司的靈活性。
這些都將考驗新公司管理者的智慧。據悉,東風奕派新公司將實現業務整合和閉環,采用一個公司一體化運營模式,整合東風乘用車銷售有限公司、東風乘用車制造總部、東風公司總部和東風研發總院的相關職能和人員。
未來,作為東風汽車在自主乘用車領域的重要布局,東風奕派新公司將依托東風汽車強大的品牌實力、技術積累和產業鏈布局,不斷推進品牌與渠道優化,并以靈活的運營機制和全價值鏈的資源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權。
與此同時,東風奕派后續發展還要把握兩個關鍵點:其一,回歸用戶真實需求,聚焦家庭用戶最為關心的安全、空間和續航痛點;其二,構建差異化技術護城河,借力華為智能化賦能,打造“靠譜技術”的用戶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