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初三剛過,田里莊稼正盼著老天爺給個準信。
老輩人常說“六月初三晴,山筱盡枯零”,大晴天曬得土冒煙,玉米葉子卷成旱煙桿。大豆苗蔫巴巴耷拉著,新栽的紅薯苗根下直冒白氣,再旱下去怕要斷壟。
可要是傍晚落了雨,“晚下七十二暴到過年”的老話又讓人心里發緊,天天下雨可不是好事。水稻田會積水,稻根泡爛苗發黃,麥穗還容易生芽,減產風險大。
玉米地澇得慌,根部缺氧長不旺,潮氣還會招來蚜蟲、紅蜘蛛到處爬。山區老鄉得注意,連陰雨泡軟了山體,地頭排水溝必須挖深,防著滑坡沖了地。
平原種大棚的,趕緊檢查棚頂有沒有松動,別讓雨水壓塌架子,通風口留好防悶苗。湖區種蓮藕的,水位漲了要及時排澇,浮萍太多得打撈,別讓荷葉缺了陽光長不好。老祖宗留下的農諺是經驗,像“早上烏云曬破頭,傍晚烏云水溜溜”,觀云識雨有一套。
但如今不能只靠老辦法,手機上的氣象預報得天天看,未來十天降水趨勢心里有數。咱農民種地,得把老經驗和新科技結合起來,這樣才不會吃虧。
就說閩清縣的蘇老漢,去年六月初三下雨,他聽了預報提前挖溝排澇,稻穗沉得壓彎稈子。可現在天氣變得快,古諺是區域經驗,抵不過氣候變化大趨勢,得多留個心眼。要是你那兒初三晴天,趕緊給莊稼澆水,水庫、機井的水提前備好,別等旱起來抓瞎。
要是初三傍晚落了雨,別光顧著高興,田里排水渠該清的清,該擴的擴,防著內澇。不同地方情況不一樣,山區、平原、湖區,各有各的難處,得按自家地頭的情況來。
我個人覺得,不管晴天雨天,提前做好準備才是硬道理,莊稼可不會等老天爺發慈悲。現在該做什么?
趕緊掏出兩張清單:晴天抗旱,澆水保苗、檢查灌溉;雨天排澇,清溝挖渠、加固設施。拿不準的地方,問問村里的老把式,或者找找鎮上的農技員,他們能給實在的法子。
天氣連著咱的收成,多上心總沒錯,田里的活計早動手,秋后糧倉才充實。記住了,種地靠天也靠人,咱把準備做在前頭,就能少受點老天爺的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