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在清朝時期因為封建迷信的緣故,因此哪怕是皇帝都非常信奉面相一說,而你絕對想象不到,一個直隸總督就差點因為自己的面相而無緣官場。
這個人就是曾國藩,道光皇帝在第一次見到他時就因為他的面相令人心生畏懼因此不愿重用他,甚至還認為這人“賊眉鼠眼”難堪大任。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曾國藩的長相就和許多反派人物長得差不多,看上去狠辣又陰毒,那么他究竟是何面相才會導致他遭受皇帝的“不滿”呢?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曾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三人齊名,由此可見他的能力是非常出眾的。
在清朝時期人們最喜歡的留影方式就是畫像,后來才慢慢開始使用照相機,不過在曾國藩的留存影像資料中照片卻非常少,最多的就是一幅幅人物畫卷。
這張照片就是曾國藩的個人肖像畫,從照片中看他的皮膚和五官都呈現出“老態”,由此也能推斷出,在畫這幅畫時,曾國藩已經不再年輕了。
曾國藩在軍事上頗有才干,曾力挽狂瀾剿滅了“太平天國”,他也因此受到了嘉獎,做到了直隸總督的位置上,不過曾國藩也曾遭遇過“職業生涯”的滑鐵盧,好好的功臣差點被說成了“賣國賊”。
曾國藩對朝廷是非常忠心的,才成為直隸總督時他就暗暗發誓要將曾經積壓的舊案全部解決,奈何這也只是任職時的“雄心壯志”罷了。
畢竟當他真正了解到那些未完結的舊案時內心也十分觸動,甚至還因此給兒子“吐槽”,做這樣的官員猶如嚼蠟一般難受。
那么又是為何會讓曾國藩有這樣的心情落差呢?
實際上這完全是基于當地所積壓的舊案太多,光是同治七年以來的舊案就有12074件,其中還不包括任職以后所需處理的新案件。
對于曾國藩來說,每日醒后的工作就是處理舊案,忙得連看書閑暇的時間都沒有,不過也不得不說曾國藩對處理事務的確很有一套。
在他上任后的一年后,曾經積壓下的舊案就全部完結,甚至在次年還處理了28121件新案件,雖說勞累,但卻值得。
整頓官場是必要的,給百姓公道也是身為朝廷命官的職責,曾國藩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不過也正因他的堅持,他也被卷進了一場輿論風波中。
“天津教案”差點成為了曾國藩的“翻車之路”,要知道他曾解決了不少舊案,因此在民眾心中他的能力和品質都是非常出眾的。
然而這次案件卻讓民眾對他非常失望,他也差點因此變成了“人人喊打”的賣國賊,光看這一點就能體會到“人言可畏”的無力感。
要知道同為晚清名臣的李鴻章也是晚年時期因為“條約”的簽訂而被世人痛罵,甚至一生的功績都毀于一旦。
作為慈禧派去的“談判者”,李鴻章的一切行為和決定也僅僅只能代表清朝廷,當慈禧下令簽署條約,即便是李鴻章也無可奈何。
但他卻忽略了,因為此次談判是由他前往,人們有太多期許在他身上,所以一旦失敗,無論是聽從命令還是刻意為之,他都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賣國賊”。
而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中也差點陷入了和李鴻章同樣的境地,那么此事又是因何而起呢,實際上最初的導火索就是因為“武蘭珍迷拐案”。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教堂中,早期因為西方文化的流入,所以在天津地區也出現了一所西洋哥特風格的教堂,是1869年由法國傳教士建設的。
因為西式建筑和早期中式建筑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所以這座教堂也就成為了城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在封建統治下,這座建筑對于百姓來說就是“不倫不類”的,既稱不上美觀,在外觀上還毫無“風水”可言。
加之清朝時期,不少院落都講究“天圓地方”,高度也不易過高,即便是紫禁城也都是低矮的建筑風格,可這座教堂卻宛如“平地起高樓”。
本來“怪異”的建筑風格都令百姓非常不滿,誰曾想在建設這座教堂之后,河北地區竟莫名出現了嚴重的旱災。
眾所周知,河北地區依靠種植為生,干旱就等同于捏住了百姓的“命門”,在這樣的環境下,百姓也紛紛將矛頭指向了教堂。
認為是十字架壓住了天,從而導致旱災的發生,雖說在現如今看來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天氣的變化和建筑沒有任何關系。
然而在那時百姓的眼中,這就是“災禍”的源頭,而偏偏禍不單行,就在旱災之事還未解決時,在教堂的對面有一座育嬰堂,同樣是法國人建設的。
在這里出現了傳染病,無數兒童接連死亡,當人們知曉此事后就覺得是外國人從中搗鬼,目的就是從中國人身上挖心取眼去滿足他們不為人知的需求。
正在輿論愈演愈烈的時候,一位名叫武蘭珍的人在天津地區迷拐少年時被人活捉,根據他的交代一切都是教堂中的教民所指使的,這個指證一出,在民間就更是坐實了法國人挖心取眼做藥的罪證。
一時間百姓也紛紛對法國人產生了嚴重的敵意,然而對于清王朝來說,洋人是不能得罪的,因此也只能出面進行解釋,沒曾想這一解釋更加激怒了眾人。
認為這就是清王朝為了維護洋人而不顧百姓的死活,百姓激憤之下紛紛選擇圍攻教堂,勢必要讓其中的洋人付出代價。
最終經過統計這場暴亂結束以后一共有六名外國洋人被殺死,不僅如此,就連領事館也被參加暴亂的群眾給攻破。
事后經過查證,“天津教案”除了此前死亡的傳教士之外,還有20名外國人被暴怒群眾打死,其中還包括了法國領事。
殺了洋人以后,暴亂的人群還將教堂給燒毀,可令人沒想到的是,事情偏就如此湊巧,教堂燒毀后的第三天,全省就開始下大雨,并且久久沒有停歇。
此時曾國藩作為直隸總督還在感慨終于來了一場大雨能夠解決燃眉之急,卻不曾想這件事會成為他“一生清廉”的絆腳石。
“天津教案”一事茲事體大,不僅關乎了洋人的性命,在百姓眼中還關乎著他們的性命,仿佛這件事情如若不解決,“挖心取眼”就不會終結。
最終朝廷無奈之下就只得下令讓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去處理此事,雖說此時的他因為身體問題已經告病,可面對朝廷的要求和百姓的舉薦,他也只能臨危受命奔赴天津。
可就在他躊躇滿志想要去解決此事時卻忽略了百姓的哀怨聲已經非常嚴重了,此時的他如若稍有偏袒洋人就會被百姓認為是“賣國賊”,是“大漢奸”。
曾國藩到達天津以后,那些群情激奮的百姓都以為看到了“救世主”,認為曾國藩一定會站在他們身后狠狠地懲治洋人。
只可惜曾國藩一心只想盡塊解決此事,并且是秉公辦理,因此在他上任后就選擇了將涉事官員直接撤職,并且平心靜氣的與法國公使進行談判。
雖說此事按照國情處理來說是非常正確的,也屬于公事公辦,然而被他撤職的官員卻是深得民心,這樣一來,本身是被百姓期許的曾國藩卻搖身一變成為了趨炎附勢的“賣國賊”。
不過曾國藩的能力絕不止于此,否則他也不會成為晚清時期的重臣了,曾國藩首先是平息了外交的壓力,然后開始解決內部的問題。
他發出通告,要求百姓指出看見洋人“挖心取眼”的實證并且查察所謂的迷拐傳聞,讓百姓自己糾察是否真有孩童被遺失。
沒曾想查到最后百姓也徹底失了氣焰,因為曾經令他們激憤不已的兩件事都被證實“毫無根據”。
曾國藩用自己的機智頭腦解決了“天津教案”,不僅將傳聞都一一擊破,還維護了自己與清王朝的名聲,不得不說,他的確是一個非常細心且認真的官員。
在查察結束以后,有兩名官員也被收押,不過原本應該是要處死的,曾國藩卻不忍重判,最終兩人從原本的重判改為了前往黑龍江地區效力贖罪。
曾國藩深知他們二人絕不是幕后的真兇,只可惜時局如此也難以轉圜,最終他選擇自己匯銀三千兩作為他們二人獄中生活的資金來源。
在決定前往黑龍江之后,他又籌集了白銀一萬多兩,最為兩人的路費,而他之所以這么做都是為了彌補愧疚之意,這也能看出曾國藩內心是一個非常柔情、善良的人。
不過當你看到這張照片時或許也會被震驚,如此一位深得民心的官員長相竟會如此兇狠,這張照片拍攝于1870年,也是曾國藩唯一一張照片。
因為此前他的大多影像資料都是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畫師會將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填補進去,因此無法還原他的真實容貌。
看到這張照片才終于明白為何道光皇帝會在見到曾國藩的第一眼就對他“頗有不滿”,如此兇狠的長相,的確就和影視作品中反派人物的容貌非常相似,令人望而生畏。
這也向世人證明了何為“人不可貌相”,盡管面容兇狠,可他對人對事卻非常公平公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要因為長相就隨意去評判他人,有時眼見也未必為實。
參考資料:
文匯網——大帥曾國藩何以一下子被舉國上下罵成“賣國賊”? 2019-01-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