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時發生過很多故事,比如當年首授的55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位是不太符合上將的基本授銜條件的。
上將授予的基本條件,是正兵團級干部,也就是擔任過副總參謀長,大軍區和軍種、兵種、兵團的正、副司令員。
但這一位,并不滿足此基本條件,卻被破格授予了上將。
一、準兵團級賀炳炎
先來看看55年首授上將軍銜的將軍中,都是什么軍級。
1955年授銜,是我軍第一次大授銜,而上將的基礎條件,便是在1952年評定軍級時須為正兵團干部。
而首授的上將之中,正兵團級有33人,出自西野(一野)的有三人,分別是張宗遜、王震和甘泗淇。
這三位,張宗遜在紅軍時期機已經是軍級干部,而在西野(一野)時,又長期擔任副總司令員,撇和彭總工作,所以評級評為正兵團級也是理所應當的。
然后就是王震,西野成立時,王震是二縱司令員兼政委一肩挑,而在西野改編為一野,他則擔任了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因此,也是名副其實的正兵團級干部。
最后就是甘泗淇,甘泗淇的名氣相對于張宗遜和王震來說,會稍微沒那么大,但在西野成立之初,他就是西野的政治部主任。
西野改編為一野后,他依舊是一野的政治部主任,而彭總是西野的司令員兼政委一肩挑,因此,作為政治部主任的甘泗淇,承擔的工作和壓力還是相當巨大的。
能在彭總麾下一直擔任政治部主任,足以說明甘泗淇的政工能力是得到彭總認可的,不僅是彭總,在西野贏得瓦子街大勝之后,毛主席專門還表揚了由甘泗淇領導和推動的西野新式整軍的成績。
這三位,評級為正兵團級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曾經的職務擺在那里,而授上將,張宗遜和王震可能會有點委屈,畢竟二人是有大將資歷的,但考慮到大將人數有限,因此,他們二人也只能授上將了。
除了正兵團級,55年授銜的上將中,還有19位是副兵團級。
這19位中,出自西野(一野)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彭紹輝,彭紹輝曾擔任過八路軍358旅旅長,而我們都知道,能在抗戰時期擔任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旅長的,除陳光因早逝沒有參與搜銜之外,其他上將保底,還有望沖刺大將。
比如陳賡和徐海東,就曾是八路軍主力師旅長之一,他們二位均被授予大將,而其他幾位,如張宗遜、王宏坤、陳伯鈞,均位列上將。
雖說彭紹輝擔任258旅旅長的時間要比較靠后,但他曾在120師當過參謀長,因此按照這個資歷來說,評為副兵團級并授上將也是理所應當。
除了33位正兵團級和19位副兵團級的上將外,還有兩位是無軍隊級別,且在地方工作的上將,分別是烏蘭夫和閆紅彥。
他們兩位中,烏蘭夫將軍是一直在統戰工作上貢獻多年,還曾大力配合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中,因此,考慮到他的貢獻,以及統戰工作需要,授予上將也是應該的。
而閆紅彥將軍不但參加革命極早,并且還是陜北紅軍的代表 ,所以盡管他在1949年便轉到了地方工作,但仍被授上將。
正兵團級33人、副兵團級19人,特殊貢獻2人,加在一起就是54人,而最后一位,也是獨一份的副兵團級卻被授上將軍銜的,便是同樣出自西野的賀炳炎將軍。
賀炳炎將軍雖說參加革命時間也很早,但論曾擔任職務,是要低于張宗遜和王震的。
以抗戰時期為例,抗戰爆發后,張宗遜接替未曾上任的盧東生,擔任了八路軍120師358旅旅長,而王震,在當時是120師359旅副旅長(后擔任旅長)。
同時期的賀炳炎,則是120師358旅716團的團長。
按照這個時期的職務,賀炳炎是與張宗遜、王震乃至彭紹輝、甘泗淇都差著一個級別的,而到西野成立時,賀炳炎則為西野一縱副司令員(司令員為張宗遜),包括到西野改編為一野后,他也只是一野1軍軍長。
一直到1952年,賀炳炎也只是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軍區司令員。
因此按照軍級去看,授銜時僅是副兵團級的賀炳炎,是不符合也不滿足上將條件的,但為何最終被破格授予上將了呢?
這一點,其實就是三個字,代表性。
二、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們都知道,賀炳炎來自西野,而西野最早的前身,就是由賀龍賀老總一手帶出來的紅4軍(后改為紅2軍)。
當初南昌起義失敗后,賀老總返回湘鄂邊,在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繼續堅持搞革命,并在1928年7月,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第四軍,之后在次年,該部隊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支紅4軍)。
到1930年,紅4軍與紅6軍匯合后,紅4軍改編為紅2軍,并與紅6軍合編為紅二軍團。
再往后,就是1931年,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到了1934年,紅三軍與紅六軍團在黔東會合,此時紅三軍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之后到1936年,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進入抗戰時期,以紅二方面軍為基礎,加上陜北紅軍的部分部隊,組建了八路軍120師,而西野,便是從120師中發展出來的。
之所以要說這個沿革,是因為從紅軍時期到西野成立,賀老總麾下的戰將,基本上可以說是犧牲了絕大部分。
以賀老總最早在湘鄂西暴動起義時期為例,當時部隊在經過多場慘烈的戰斗后,主心骨也就只剩下賀老總、周逸群(后去鄂西組建洪湖游擊隊)以及賀錦齋了,其他人要么犧牲要么不知所蹤。
再往后的第四軍(中國工農革命第四軍)階段,部隊一共一千五百余人,主心骨是賀老總、黃鰲(參謀長)、賀錦齋(主力第一師師長),但沒多久,賀錦齋與黃鰲先后犧牲,部隊也僅剩兩百多人。
到1929年,也就是紅4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部隊開始壯大(賀炳炎便是在這期間參加了革命),發展到了四千多人,之后又與紅六軍會合組建紅二軍團,部隊更是壯大到了相當可觀的地步。
但到1931年,也就是紅二軍團改稱紅三軍前,曾在紅二軍團初創階段擔任過重要職務的干部,除了賀老總和許光達之外,剩下全部犧牲。
此時的賀炳炎,才剛剛加入部隊不久。
到了1934年,也就是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并與紅六軍團會師前,部隊主要領導除了賀老總、關向應、許光達、盧東生外,剩下的誰也沒活到抗戰爆發。
之后到1936年,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這期間部隊的主要干部有賀老總(總指揮)、任弼時(政委)、關向應(副政委)、蕭克(副總指揮)、李達(參謀長)、甘泗淇(政治部主任)。
紅二方面軍成立后,紅二軍團改稱紅二軍,該軍轄兩個師,即第四、第六師,其中,四師師長為盧東生,而六師師長便是賀炳炎。
從1929年參加革命到1936年擔任師長,這個時候賀炳炎已經是紅二軍團的代表將領之一,而經歷了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后,與他的資歷差不多并且沒有犧牲的,也就只剩下許光達、廖漢生了。
三、值得上將
而在許光達將軍被授大將后,與賀炳炎有相同資歷的,那就只剩下廖漢生一人。
理論上講,廖漢生將軍是要比賀炳炎將軍更符合上將條件的,資歷這一塊就不多說了,在1952年評級時,廖漢生將軍便是副兵團級,高于賀炳炎的準兵團級。
但在授銜前夕,廖漢生將軍去了國防部工作,加上他覺得自己是政工干部,因此就高風亮節的主動提出降低軍銜,這么一來,副兵團級的他便被授予了中將。
這么一來,賀炳炎將軍便成了代表紅二軍團的上將唯一人選。
盡管是準兵團級被授上將,但賀炳炎將軍是絕對值得這個軍銜的,從紅軍時期到抗戰時期,再到解放戰爭師時期,向來都是沖鋒在前的他,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敵人,始終未曾一退。
也正因為他這種標準的“猛將”、“虎將”作風,讓賀老總對他極為喜愛,而遇到難啃的戰斗,也往往第一時間想到賀炳炎將軍。
廖漢生將軍就回憶過,在紅軍時期,每當碰到打不動的地方,賀老總一般都是四個字,“賀炳炎,上!”
用賀老總的話來說就是,“燒火棍到賀炳炎手上,也能當機關槍使。”
當然,賀炳炎將軍的直脾氣也是出了名的,西野期間,他就曾因為戰事焦灼,摔過彭總的電話,但在磨合一段時間了解了賀炳炎的性格后,彭總不僅不為此生氣,反而愈發喜歡這個直來直去、敢打敢拼的部下。
執行命令不打折扣、能不計個人損失堅決完成任務,這就是彭總對賀炳炎的最大印象。
血浸金沙揚戰袍,英勇無畏展豪橫,16歲便已從軍的賀炳炎將軍,以一腔血勇和對黨、對人民的無比忠誠征戰二十余年,即便是失去了一條胳膊也未曾讓他退縮,因此,他值得上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